原标题:权健之后,三问“无限极”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里雨曦
导读:无论行业曝出多少负面事件,消费者似乎总是热情不减,这也给一些违规企业“卷土重来”提供了土壤。
权健事件余波未平,国内保健品行业另一个巨头“无限极”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有媒体报道,陕西省一名 3 岁女孩在当地无限极“指导老师”的推荐下,大量服用无限极产品后,被多家医院诊断出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病症。
号称中国直销行业龙头的无限极近些年发展迅猛,然而“陕西 3 岁女孩服用保健品致病”事件被曝光后,人们发现在这家企业背后,保健品直销行业已是久病缠身、乱象不断。
个人行为,公司没责任吗?
1月 16 日媒体报道称,陕西一名 3 岁女孩在大量服用无限极产品后,被诊断出患有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病症。
报道表示,因该女孩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朋友推荐,女孩母亲田淑平认识了号称无限极“指导老师”的樊某。随后在樊某的劝说下,田淑平为女孩停止服用医院药物,改服无限极产品。随后女孩身体每况愈下,直到 2018 年 5 月,西安儿童医院、西京医院出具的诊断书上均确认其患有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病症。
无限极方面回复《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称,2017 年 12 月以来,无限极陕西分公司一直责成并督促经销商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在一年多时间里,相关经销商与田淑平女士就补偿额度进行了多次面谈协商。
据记者了解,1 月 16 日,无限极方面成立专项小组并约见了田淑平家人,沟通从 1 月 17 日凌晨开始到 5 点半,因补偿问题有分歧,双方暂时中止了会话。无限极方面表示,目前补偿额度的问题还在沟通中,尚未有消息。
无限极相关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次事件属于经销商的个人行为,但是公司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无限极方面称,此次陕西涉事经销商樊某严重违反了与公司签订的经销商协议条款,公司将督促并责成其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去推进事件解决。待事件妥善解决后,再依照公司相关规则,对当事经销商予以处理。
“像经销商夸大宣传的情况,我们会对业务市场做进一步的排查。此次事件也让我们反省目前的机制有可以完善的地方,我们也会对规范再次进行梳理。”上述无限极相关负责人说。
夸大宣传,涉嫌违法吗?
在这次事件被曝光之前,无限极俨然是保健品直销行业的标杆性企业。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 年无限极销售额达 249 亿元,已经超过安利成为中国最大直销公司。但在业绩不断上升的同时,无限极从未远离纷争。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通过天眼查发现,自 2016 年开始,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涉及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的法律诉讼已有两起。
公开信息显示,河南省平舆县一位受害人在2011年发现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16 年 3 月被告一向受害人推荐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保健品,受害人即在被告二的专卖店内购买部分该产品进行服用,2016 年 3 月 26 日受害人去世。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一在推荐产品及指导服用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夸大产品效果和需要具备一定中医专业知识才能给予的指导意见,但被告一并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具备相应的条件。一审法院判定无限极公司赔偿原告方各项损失 3 万元,被告一赔偿原告方损失 7 万元。
随后无限极上诉驻马店市中院称与被告一属经销合同关系,并非无限极工作人员,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一审法院认定上诉人对被告一存在管理责任,属认定事实有误。而被告一在答辩中却称,其是无限极的直销工作人员,每月按时发放工资。最终,二审法院驳回了上诉,维持原判。
“这些宣传技巧和操作流程怎么会是经销商个人能完成的呢?”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内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大部分保健品企业对经销商的宣传内容、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引导消费者购买、如何开会等都会做出指导。
在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看来,这几年随着国家打击虚假广告的力度加大,保健品的宣传手段也出现了变化,曾经大张旗鼓的电视广告逐渐减少,现在主要是以开会为主的社群营销。
夸大保健品的治疗效果是大部分国内保健品企业在宣传中所惯用的手法。史立臣认为,中国的保健品宣传始终脱离不出功效宣传的范围,如果企业不大力宣传其产品功效,产品就不会受欢迎;而在该行业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则定位于营养补充剂。
瞭望智库食品健康产业研究员王先知表示,保健品对健康仅有辅助作用,不能取代药品,某些机构打“擦边球”忽悠消费者,不仅是不道德,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换个马甲,怎么治?
权健之后,无限极又出事。为什么这些事件屡屡曝光后,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在史立臣看来,“运动式”治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旦风头过了,某些恶性行为依然会卷土重来。王先知也认为,由权健事件引发的行业大地震,短期来看对规范直销行业和保健品行业能起到威慑作用,长期还得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否则一些不法分子还会换个“马甲”再来,继续侵害消费者利益。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发现,此前备受争议的鸿茅药酒在消失了不到半年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广告攻势。在多家地方电视台和地方卫视,鸿茅药酒的广告和植入再次多了起来。
另外,2009 年因遭舆论对其活熊取胆的道德性批评最终谋求上市未成的归真堂,不仅仍在多方寻求新三板上市,而且依托熊胆粉系列产品,登上了某商会主办的“ 2017 年度中华民族医药百强品牌企业榜单”。
保健品行业的一次次乐观,缘于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特别是无论行业曝出多少负面事件,消费者似乎总是热情不减,这也给一些违规企业“卷土重来”提供了土壤。
“这个行业的消费者几乎没办法教育。”上述不愿具名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对消费者的警示提醒,其作用远不及保健品企业向消费者“洗脑式”灌输的东西。
史立臣表示,当前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一方面应出台相关行业规范,对违规行为的问责有章可循,让消费者投诉有路;另一方面,监管应该常态化,并且要加大违规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增加其违规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