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评论丨推动国债市场做大做强

谷喻(财经评论员、高级经济师)

近日,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二期)完成招标工作,本期国债为2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实际发行面值总额400亿元,中标利率2.49%。此前(5月17日),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完成首期发行,期限为30年,额度400亿元。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一些人对于债务的扩张有着天然的畏惧感,担心债务可能引起债务违约和信用损坏。这只是看到了债务的潜在风险,却没有看到债务的必要性。实际上,高质量的债务能够撬动有效资产扩张,尤其是通过国债工具的合理使用、政府债务的合理扩张,能够促进需求释放、生产扩大、效率提升、资源优化等,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基于公共产品边界漂移和维持部门经济平衡,客观上要求公共部门债务合理可控地扩张。一方面,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公共产品边界漂移是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包括义务教育、基础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等各方面的需求都在扩张。由于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通常是非营利性的,难以从中获取收益,那么随着公共产品边界漂移,由此产生了公共债务扩张效应。

如何平衡好提供公共产品与控制政府债务的关系,成为现代财政的重要议题。这就需要全面提升政府履职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评估政府的财政能力和资源状况,动态调整优化公共产品的供应策略。同时,政府应注重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公共产品供给过剩、资源浪费,防止政府债务非理性膨胀。

现代经济环境中,只有政府拥有主权货币发行权力,并且拥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权力,意味着政府具有承担赤字和债务的能力。而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没有主权货币发行权,也没有宏观调控能力,也就难以承受赤字风险。因此,为了维持实体经济的平衡与稳定,政府部门出现赤字以及政府债务适度扩大成为必然。

其次,为了有效抑制政府部门债务风险,合理地发行长期国债是最理想做法。政府部门债务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纵观全球,政府部门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上。地方政府发行债务的利率成本偏高,偿债压力较大,并且地方政府不具备完整的宏观调控权力。如果地方政府大幅举债承担了偿债责任,但是难以有效独立自主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更不具有发行主权货币的权力,那就产生了责任与权力不匹配的问题,必定隐含风险。

相较而言,中央政府债务主要以发行国债的形式而存在,这会带来诸多好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政府融资成本,而且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市场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债务风险。并且,以国债为桥梁,可以更好地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发挥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进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主权信用货币制度。

未来,我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逐渐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债务比重。不但能够降低政府部门融资成本,还有助于将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杜绝隐性债务风险。合理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还能够推动国债市场做大做强,对建设金融强国有重要意义。

再次,国债不仅仅是政府债务,更是支撑现代经济运转的最重要金融资产。国债作为主权政府的负债,被称为“金边债券”,同时又扮演着金融市场重要资产的角色,兼具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通常认为,除了黄金以外,国债是最安全的投资资产。并且,国债在保证本金较为安全的同时,流动性要好于黄金,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和稳定的现金流。在许多国家,国债已经成为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操作的基础。在全球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当中,国债始终是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未来,随着超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将逐渐发展壮大国债市场。在此基础上,当时机成熟,基础货币投放的“锚”就能够更好地与国债挂钩。到那时候,人民币的投放就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币值更为稳定,有助于摆脱美元冲击,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更大。对于金融改革而言,以强大的国债市场为后盾,才能更为安全稳妥地实施金融市场高质量开放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编辑:陆跃玲)

相关阅读:
轩竹生物暂缓审议一年撤单 IPO新政下科创板“闯关难” 实体经济降成本需多方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