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轩竹生物暂缓审议一年撤单 IPO新政下科创板“闯关难”

近日,暂缓审议一年的轩竹生物宣布撤回材料,终止IPO进程。

截至目前,除去批文已经过期的新通药物,申报IPO选择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五”)的在审企业仅剩8家,其中,思哲睿去年6月已经报送证监会,但仍没有下文,另外7家则处于“中止审核”的状态。

这是IPO新政下科创板“闯关难”的一角。

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以下简称“《指引》”),强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成长性等各项指标要求。

其中,“最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金额”门槛从6000万元提升至8000万元;“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由5项调整至7项;“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门槛从20%提升至25%等。

随着科创板门槛进一步提升,受理项目大幅减少、在审项目撤回持续增多。当前,科创板在审项目仅剩76家,其中68家因财务数据更新中止审查。

市场IPO审核进程仍在持续推进,本周五(5月31日),科创板将迎来新政后首家上会公司。

轩竹生物暂缓审议一年撤单 IPO新政下科创板“闯关难”

标准五“断闸”多时

自去年6月12日智翔金泰-U(688443.SH)上市以来,科创板标准五已“断闸”近一年。

在轩竹生物之前,2023年3月申报的捍宇医疗、2023年4月的爱科百发、艾柯医疗也在今年先后终止IPO。

此次撤回材料的轩竹生物,系港股上市公司四环医药的控股子公司,是一家聚焦消化、肿瘤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型制药企业。

其2023年3月1日提交的招股书(上会稿)显示,公司目前尚无获批上市药品,尚无成功取得药品注册批件的相关经验。但已有7个产品进入临床及之后的开发阶段。其中,1个产品处于NDA(新药上市申请)审评阶段;2个产品处于临床III期研究阶段。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轩竹生物营业收入均为0,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3.62亿元、1.62亿元、4.62亿和3.97亿元。

2022年9月26日,轩竹生物申报科创板IPO获受理,2022年10月14日获问询,2023年3月8日暂缓审议,此后半年时间里一直没有更新的进展。

彼时,上交所上市委关注到轩竹生物的两项问题,并要求其进一步披露相关事项。

一是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产品研发实际情况、技术储备等说明,各主要在研产品与国内已上市产品和其他竞争方在研产品相比,在技术方面的优势。

二是要说明其主要产品预计销售峰值渗透率的主要考虑因素、测算方法,是否符合“市场空间大”的要求,以及在商业化方面规划及相对其他竞争方优势。

“轩竹生物虽然在研管线较多,但是从上市委的问询来看,监管层对于其核心技术、商业化前景还是存在担忧的。”华南一家中型券商资深保代受访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新发布的《指引》,监管层虽然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但并没有取消“标准五”,而是在其基础上更新了要求。

同时,对于未达到相关财务指标要求,但是符合科创板定位规定的相关行业领域,《指引》对发明专利除了原有的要求“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外,还新增了“并能够产业化”的要求,即“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这实质关注的就是拟上市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而非‘为了专利而专利’,有助于卡掉盈利潜力偏弱的企业,不过,对于如何定义‘能够产业化’还需在后续实践中探索完善。”前述保代说道。

“闯关”难度陡升

随着门槛提高,科创板的闯关难度陡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新规之下,一批正在排队的公司或将不再符合科创板上市标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晚,已披露待审核的拟科创板IPO企业共有76家,其中中止审核68家,已问询1家,已回复3家,提交注册3家,即将上会的1家。

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企业在发明专利数量、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两项更新的指标上都满足了要求,但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达标。

《指引》要求,申报企业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

Wind数据显示,当前科创板未过会的企业中,20家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低于8000万元。

较典型的如2022年12月受理的善康医疗。据该公司2022年底申报时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选择“标准五”申报科创板上市。

2019年至2021年,善康医疗研发投入分别为1713.74万元、2081.63万元和3854.99万元,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为7650.36万元,未达到8000万元研发投入的“最低门槛”。但如果公司2022年、2023年这两年的研发投入能超过4145.01万元,则可能满足新规要求。

新规后科创板首审将至

新“国九条”及上市新规发布后,首家科创板拟IPO企业——联芸科技也将于5月31日上会。

从行业和研发指标来看,联芸科技符合《指引》要求。公司近三个完整年度研发费用逐年增加,2021-2023年期间,研发费用分别为1.55亿元、2.53亿元和3.8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74%、44.1%和36.73%。2023年末,研发人员数量已超50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83.78%。

但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波动较大,2021年至2023年联芸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79亿元、5.73亿元、10.3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512.39万元、-7916.06万元、5222.96万元。

同时,公司业务集中度也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5.91%、76.11%和73.12%。

(作者:杨坪编辑:巫燕玲)

相关阅读:
趣致集团港股上市 “AI互动营销第一股”也难敌毛利下滑、用户流失风险? 评论丨推动国债市场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