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实体经济降成本需多方施策

原标题:杨涛专栏丨实体经济降成本需多方施策

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4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将重点落实好7个方面22项任务,涵盖财税、金融、物流等领域。

应该说,此次降成本工作体现出几方面特点。一是综合性。因为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既取决于其自身因素,也受到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除了改善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之外,《通知》也突出了如何从企业内部来优化内生发展能力,如围绕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降低企业用地原材料成本、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激励企业内部挖潜作出相关部署。二是连续性。从纵向维度看,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以来,“降成本”一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抓手,既决定了微观企业主体的活力能否提升,更影响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问题。可以看到,本次工作基本延续了原有思路,并且有所改进。从横向维度看,也与当前其他各项政策保持了协同性,如《通知》要求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等,也与当前货币政策思路保持一致。三是结构性。企业“降成本”并非“为降而降”,也不能够片面“一刀切”,而应在保障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前提下,真正促进成本走向合理化,因此相关工作需有所侧重。例如《通知》在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着墨较多,提出要制定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修订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全覆盖等。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可以预计,降成本工作首先能够对稳定供给能力、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增加有效供给等都有积极作用。同时,预期不稳也是市场动能不足的最大挑战,如能真正落实好降成本政策“组合拳”,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则有利于展现政策红利和改善市场预期。

就《通知》所涉及的财税问题看,2023年工作重点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今年则调整为“提高税费优惠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更加突出了有效性问题。可以预见,服务科技创新、科技企业的相关政策将成为重中之重。事实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首要任务,也指出2024年减税降费政策要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由此,税费优化政策需要聚焦研发投入、创业投资、研发设备、重点产业链、鼓励创业创新等方面,不断夯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当然,除了继续落实完善各类税费优惠政策之外,也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主动促进企业在创新发展中降成本,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等。

就相关金融问题看,《通知》提到要在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就突出了平衡性,即在促进贷款利率下行以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也要考虑银行业净息差承受的压力,并合理调整存款利率等来使银行控制负债成本,这对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都带来了更多的平衡性挑战。同时还需注意,虽然今年货币政策“流动性合理充裕”意味着整体上趋于宽松,但正如央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物价处于低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供求失衡,而不是货币供给不够,由此也应从激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货币需求侧来多着力。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科技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发展,《通知》提出了一系列优化金融服务的新方向。在实践中,初创期企业更多依靠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成长期则开始利用风险投资和债权融资,成熟期则可有股权融资和银行贷款的结合,在实践中各方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基于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还有所不足,这也是当前相关部门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发力点。

最后,激励企业内部挖潜也成为动态降成本的关键环节,如《通知》指出支持构建基于场景的企业标准群,就非常具有新意。其关键词一是标准,现有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后者更具有灵活性,也能发挥企业主动性;二是场景,要推动设计、制造、物流、管理等全链条应用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支撑,来指明路径和方向;三是群,要发挥政府、协会、智库等外部支持,激发“一流企业做标准”的热情,真正形成高质量标准集聚示范的规模经济效应。

(编辑:陆跃玲)

相关阅读:
评论丨推动国债市场做大做强 “奥特曼”们的IP账单 布鲁可背负对赌协议冲刺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