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谁在追捧AI PC?

界面新闻记者|崔鹏

“每个人(卖方)都跟我说AIPC很好,我也知道AI很火,但到底什么时候能落地,我得来确定下。”

4月份的联想TechWorld大会现场,一位买方基金的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表示。

实际上,在联想今年各种公开和闭门活动中,都有不少机构的身影参与其中。二级市场缺乏好题材的情况持续已久,AI(PC)已经成为机构眼中的“救命稻草”。

作为今年最火的话题之一,AIPC的追捧者还有很多。包括英伟达、英特尔、AMD和高通等芯片厂商,从去年底至今,它们先后推出了强化AI能力的芯片。

考虑到近年来芯片制程已经接近极限,关于摩尔定律失效的议论不绝于耳,芯片行业迫切需要新的研发方向。

谁在追捧AI PC?

热衷于谈论AIPC的当然也包括微软、联想、戴尔和惠普等传统PC市场的核心玩家。

因为PC行业已经长期处于低谷之中。IDC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同比收缩。而今年随着Windows10的生命周期接近尾声,PC行业的更新换机潮即将到来。

AIPC无疑将成为用户最有力的换机理由,有望拉动PC市场从谷底爬升,当然备受各大科技巨头青睐。

“大家都想抢占制高点”,杨元庆告诉界面新闻。

每当新物种诞生,巨头们都会争夺它的话语权,AIPC也不例外。微软甚至抛下Wintel时期的盟友英特尔,选择与高通合作抢发ARM架构的AIPC产品,只为树立自己的标准。

人人都知道AI是未来,但如何让它落地一直是横在产业界面前的难题,而AIPC似乎是眼前的最佳答案。

在这场AIPC追逐战中,各方势力都在高调入局,谁都不愿错过这个几十年一遇的机会。

市场需要AIPC

芯片厂商是产业链的核心参与者,通常都决定着PC产业的迭代节奏。

过去的芯片厂商在更新产品时,大多强调新品的CPU核心数量、工作频率以及能效等参数。但随着芯片制程来到3nm,研发空间已经逼近天花板,仅提升传统参数已经很难刺激市场买单。

AIPC成为新的增长点。在芯片中加入NPU(神经处理单元)已经成为主流,新款处理器都在采用CPU+GPU+NPU的架构。

芯片厂商之间也从比拼CPU参数,逐步转变为竞争算力性能,将TOPS(TeraOperationsPerSecond每秒一万亿次操作,处理器运算能力单位)作为基础衡量指标。

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创新大会上振臂高呼“我们正在迈向AIPC的新时代”,公司顺势启动“AIPC加速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前为超过1亿台PC实现AI特性。

去年底,高通推出专为AIPC研发的骁龙XElite平台,支持在终端侧运行超过130亿参数的生成式AI模型。

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蒙(CristianoAmon)今年3月预言,下一代AIPC的推出将成为整个行业的转折点,虽然很多生成式AI在云端运行,但正在迅速演进至能在终端运行。

作为PC市场最直接的参与者,硬件制造商们对此期待已久。

联想是行业内最早高举AIPC大旗的公司,也在研发层面进行了大量投入,自研出一套大模型压缩技术,能够将训练过的云端大模型压缩成更小的模型,放在AIPC设备中。

联想首批发售的六款AIPC大多都搭载了端侧大模型服务,用户可以在本地使用,不需要连接云端算力,更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这也被杨元庆视为联想的竞争优势。

“预计今年全球PC市场将有10%左右的产品是AIPC”,杨元庆对界面新闻表示,Windows11的换新周期将在下半年开启,进一步提升AIPC的市场渗透率。

当各家的AIPC产品陆续推向市场之后,PC市场出货量今年已经呈现出回暖迹象。

“虽然过去几年我们面临重重挑战”,惠普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庄正松在年初表示,“(但)我们依然看到AI为PC市场复苏注入新的活力。”

本月初,惠普也发布了针对商用市场的首批AIPC产品,主要面向大中小型企业用户,以及专业算力用户。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信宏告诉界面新闻,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独立的IT部门,也不需要GPT这类千亿规模的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端侧模型就能满足它们需求,“这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机会。”

实际上,现阶段AIPC较高的售价以及主打生产力工具的特点,也确实更适合商业办公场景的用户,而非普通大众类用户。

一位供职于国内知名券商的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表示,供应链中的诸多环节,包括内存、PCB、电源供应、摄像头模块和显示技术等也将受益于AIPC的推广落地,需求迎来新增长。

以内存为例,传统的8G内存明显无法满足AIPC运行本地大模型的需求,因此联想的首批AIPC产品内存标配都已经是16G起步。

人人都想争夺话语权

无论是联想、戴尔、惠普、华为和三星,还是微软、AMD、高通和英伟达,每家公司都在发布AIPC或配套产品,每位CEO都在高调畅想AIPC的美好未来。

但究竟什么才是AIPC,各家给出的标准却不尽相同。

行业普遍采用的是IDC的标准,它的定义最为宽泛,认为只要搭载AI芯片(加入NPU)就算AIPC,一些厂商也确实将搭载酷睿Ultra的产品统称为AIPC。

“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AIPC”,杨元庆对界面新闻称,“拥有NPU不代表能在本地运行大模型。”

在他看来,严格意义上的AIPC必须满足五个标准:配备个人智能体(AIAgent);具备本地异构算力;具备本地化个人知识库;开放的AI应用生态以及设备级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保护。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虽然生成式AI通常在云端就能完成,但也有很多应用程序必须在本地端完成操作,“本地部署(On-Prem)从未离开,它只是重新变酷了。”

在提供本地大模型服务上,“我们做得早,自主知识产权更多。大多数传统竞争对手没有联想这样的(AIPC)产品”,杨元庆对界面新闻表示,这是竞品与联想的差距所在。

显然,联想希望通过定义行业标准的方式,来领导AIPC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和趋势。

中国市场是当下AIPC的主战场,而深耕中国市场几十年的惠普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同样推出了一系列AIPC新品。

在谈到惠普的差异化优势时,周信宏对界面新闻表示,“我们有具体的合作伙伴和应用场景来推动AIPC落地,这和市场上的其它品牌不同。”

正是因为对AI落地应用的重视,在5月初的惠普商用AIPC发布会上,惠普集结了包括在线会议供应商Poly在内的大量ISV合作伙伴,对外展示与它们共同开发的用于AIPC的软件应用。

作为AI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企业,微软对AIPC的话语权同样野心勃勃。

5月20日,微软CEO纳德拉对外发布“Copilot+PC”计划,将其称为“史上最强、最智能的WindowsPC”。

纳德拉并没有像同行一样将产品归类为“AIPC”,而是给它独立命名,显然微软希望将AIPC的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家的Copilot成为AIPC的必备配置。

实际上,全球各大主流厂商(英特尔、AMD、高通、联想、戴尔、惠普和三星等)都将加入Copilot+PC生态,微软在AI领域的“话事人”地位一览无余。

在微软的标准中,想要成为Copilot+PC,处理器必须拥有超过40TOPS的算力。目前无论是苹果M4芯片,还是英特尔和AMD的旗舰芯片,都难以达到这个标准。

微软的首批Copilot+PC选择与高通合作,搭载了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

相较于当下主流AIPC产品选择的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Arm架构的功耗优势更加明显,长期来看更适合性能强大的AIPC落地普及。

此前苹果在发布M4芯片产品时,曾公开表示其超越了所有AIPC。随后微软就在Copilot+PC发布会上直接予以回应,称其产品比搭载M3芯片的MacBookAir快58%。

还有不到半个月,苹果WWDC开发者大会即将召开,业界在期待苹果又会给出怎样的反击。

大规模落地仍是挑战

虽然AIPC已经成为整个市场公认的未来趋势,但各大公司产品落地的进度并不算快。

杨元庆对界面新闻预测称,理想情况下,今年底全球PC市场将有10%的产品替换成AIPC,更大的可能是这个数据只有个位数。

除了微软Windows11下半年才会推出的客观因素之外,价格和应用生态限制着AIPC产品的市场渗透速度。

相较于传统PC产品,AIPC在存储和散热等方面要求更高,价格也随之升高,厂商必须在价格和性能之间做平衡。

按照大摩此前的预测,AIPC的售价将高于现有PC的均价,商用AIPC的产品定价将在1000美元以上。

过高的价格显然会阻碍AIPC大规模落地。

在年初的采访中,联想中国区总裁刘军曾对界面新闻表示,要争取把首批AIPC价格做到1万5以下,“有难度,但我们会尽力”。

上个月联想发布首批AIPC时,已经有多款产品的售价被做到1万5以下,甚至6000元左右。

考虑到联想在本地搭载大模型服务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这种不惜代价压缩售价的决定,体现出联想力推广AIPC的决心,但这个售价在联想目前的产品线中仍然偏高。

惠普本月推出的首批商用AIPC,在没有搭载本地大模型的情况下,勉强将低配产品价格做到5000元档位。

但即便如此,目前最便宜的AIPC产品也依然比同配置的传统PC更贵,想要主流配置,用户就需要额外花费一大笔钱。

杨元庆认为,AIPC落地后将推高PC市场的产品平均售价。对产业链来说是好事,但对消费者来说,购买门槛依然不低。

总体来看,AIPC的发展目前还在早期的AIReady阶段,端侧的大模型落地进展比较缓慢,应用侧的生态搭建也刚起步,市场上还缺乏有说服力的应用落地。

这就导致用户在短时间内还很难直观分辨,到底AIPC和自己手上的电脑有何不同。

实际上,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产品除了搭载具备NPU的芯片之外,与传统电脑区别并不大。

有些AIPC产品会在端侧搭载AI助手,用来调配设备算力或者完成简单的办公辅助,比如联想小天(个人智能体)和惠普的小惠。但仅有这些,显然难以说服消费者买单。

目前只有联想在AIPC中加入了本地大模型服务,但市场上成熟好用的第三方应用数量仍然偏少,整个AIPC行业距离AIOn阶段还有一段距离。

二级市场普遍预计,AIPC的实质性应用可能到2025年才能实现,生产力工具将成为AIPC的首批应用。

微软在应用层面的准备要更加充分,上周在发布AIPC产品的同时,整个WindowsOnArm的生态体系也一同亮相。

根据微软的信息,在下月第一批Copilot+PC上市的同时,Chrome浏览器、在线音乐应用Spotify、在线会议应用Zoom、视频剪辑软件DaVinciResolve以及多款Adobe软件都将原生支持为Arm芯片开发的Windows系统。

责任编辑:刘鹏林

相关阅读:
特朗普被判有罪却得到支持者疯狂捐赠!特朗普称“永不屈服”,拜登发声 特朗普在竞选网站发声,发图称“永不屈服”,呼吁支持者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