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AI大模型密集“出海”

来源: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6月23日讯(记者敖瑾)中国AI2.0企业正在“出海”。

据海外媒体theInformation报道,月之暗面正在为进军美国市场做准备,该公司正致力开发近期在美推出的产品,包括一款AI角色扮演聊天应用程序,以及音乐视频生成器。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日前举行的2024华为云中企出海全球峰会上亦注意到,包括出门问问、万兴科技以及合合信息等成熟企业,也将其AIGC应用作为了出海业务展示的重点。其中,出门问问方面表示,早在2022年公司就启动了AIGC出海,上线了海外版AI配音软件DupDub。

还有一些创业团队则直接在海外起家。如成立于深圳、后迁至美国的AI视频生成企业HeyGen。其此前在国内的主体诗云科技,曾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获得了来自真格基金、红杉中国种子基金、IDG资本等知名机构的出资。

大模型创企商业落地走向分化

面对记者对其进军美国市场的求证,月之暗面仅表示“没有计划”。

而在了解月之暗面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士看来,该公司有发展海外业务的强烈动机。“创始团队对toB业务没有兴趣,而要做toC,目前海外市场更加活跃,用户的付费意愿更强。”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月之暗面专注toC,称“现在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是在C端找到产品、技术以及市场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杨植麟前次创业项目循环智能,却是一家重度toB的公司。

更早出海的另一国内头部大模型公司MiniMax,其toC业务则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市场占领。该公司在2023年6月上线了主打海外的AI虚拟人物聊天软件Talkie。据公开的产品数据,Talkie从上线以来累计下载近1400万次,总营收近83万美元。

有了解互联网出海业务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尽管Talkie目前已经达到了百万日活,实现了一定规模的营收,但对比业务所需要的投入,距离盈利可能还有较远的距离。“一方面是算力成本,另一方面是吸引用户的营销成本。从经验来看,在第一梯队国家的单用户成本,可能是每个用户实际消费的3倍。”

上述一级市场投资人士亦直言,从其目前了解的行业和各家项目情况来看,“国内几家头部大模型初创公司,除了智谱的商业模式勉强算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他几家目前商业化都面临一些困难。”

智谱AICEO张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了公司的四种商业化模式,包括API调用模式及软硬件结合一体机方案等。总体而言,智谱AI更侧重于toB业务,且当前阶段面向的客户群体更多是央国企及政府。

张鹏表示,智谱AI目前也在布局海外业务,目标客户包括进入中国的国际性企业,以及中国的出海企业。“需要保持跟政府的沟通、保持跟监管部门的沟通、保持跟各行各业的企业沟通,这是我们要做的这样一个事情。”

而无论是前段时间的轮番降价还是积极卷动海外市场,指向的都是大模型厂商当前阶段对商业化焦虑。有接近大模型厂商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大模型训练月投入成本就达到千万元量级,“不尽快找到可以承托这样量级成本的商业化方案,项目烧钱运营的现状很难持续。”

那边厢,OpenAI商业化也在提速。近日有消息曝光,OpenAI过去6个月的年化营收翻倍,达至34亿美元。

AI超级应用,机会在哪里?

对于国内AI创企走向海外市场的背后原因,多名受访的行业人士均提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全球市场空间是国内市场的几倍,有些公司的估值已经无法单用中国市场讲故事了;二是AIGC为创造性产品,海外无论是toB还是toC用户,其创造性和付费意愿可能比国内更强;三是海外监管相对宽松,比如在海外做社交陪伴产品,面临的监管风险比较小。”

MiniMax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虚拟聊天应用Glow,可以说是海外版Talkie的国内前身。但Glow仅运营了1年多的时间,就因为涉及隐私和敏感内容问题,最后下架。

而靠海外用户更习惯的订阅制,一些AIGC初创团队获得了规模不小的营收。AI视频生成工具OpusClips是其中之一,据其在公司主页上的描述,OpusClips仅在上线4个月后,就实现了4百万美元的年化营收。有信息显示,OpusClips的联创兼首席执行官为赵洋,其此前还曾联合创立再惠科技。

数字人视频生成初创公司HeyGen,也是在海外市场迅速实现营收的例子。据公司创始人、CEO徐卓在去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彼时公司营收已经达到1800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HeyGen在彻底出海之前,曾注册了国内实体诗云科技,但该实体不久后就变为了注销状态。而有知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HeyGen的彻底出海,与其此前在国内遭遇恶性竞争、被竞对打压有很大关系。

不过,有关注AI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这些AIGC创企的营收规模仍在“小生意”范畴,养活小而美的独立开发者团队或许足够,但对于规模更大的AI创企来说,则仍需要更大的业务版图,实现可持续发展。“海外付费环境是更好,但值多少钱就另说了。”

今年3月以来,由于支出和收入的巨大差距,海外多个明星AI初创项目已传出因财务压力而遭受重创的消息。日前刚宣布获得投资团体注资的StabilityAI,此前就相继被曝出CEO辞职、亏损严重、拖欠账款近1亿美元等一系列负面消息,明星公司运营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如今,宣布收获新融资并任命了新CEO,StabilityAI或许还能靠融资款再续命一段时间。但如何靠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实现自我造血,无疑是摆在StabilityAI以及一众AI2.0时期的创业企业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在寻找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应用机会。上述一级市场投资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在把国内市场所有AI公司都基本了解一遍之后,其认为多模态里的3D生成或许能在国内跑出机会。“3DAI在国内技术不落后于海外,且这块不是特别吃算力。”

《科创板日报》记者还获悉,另有投资人士则定期前往硅谷,在那里寻找有望跑出的中国创业团队。

责任编辑:刘鹏林

相关阅读:
高考|沪2024年高考本科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附答记者问) 香港机场电脑系统故障仍在抢修!客服称系首次,部分航班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