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封锁、施压、突破北约重围:解析俄乌刻赤海峡冲突背后“棋局”
急剧恶化的俄乌关系,近期又因刻赤海峡事件而再度紧张。在冲突发生后,乌克兰紧急向东部和南部地区增派兵力、筹划攻势,宣布部分地区进入“30天”战时状态。针对乌克兰的举动,俄罗斯一方面扣押了3艘乌克兰舰船上的全部人员,迫使他们承认自己侵犯了俄罗斯的领海权益,并宣称要对他们提起诉讼。另一方面,俄方又顺势利用原本通行能力就有限的刻赤海峡大桥对乌克兰进行封锁,断绝了从乌西部地区驶向亚速海沿岸的航道。一时间,俄乌似乎处于剑拔弩张、可能随时开战的紧张态势。然而,在扣船事件发生近3周后,被西方媒体热炒的“热战”甚至“入侵”并未发生,俄乌之间的“冷战”却在悄然蔓延。
俄罗斯在刻赤海峡发起的封锁行动,不仅切断了乌克兰连接东南部地区的海上航线,还使得乌东南地区陷入经济危机中。据美国《纽约时报》近日发布的专题文章称,3年前的乌东地区冲突并未给乌东南部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别尔江斯克带来太大影响,但这些港口的经济形势却在刻赤海峡事件发生后陷入低谷。
乌克兰边境管理部门称,在俄军采取封锁行动后,俄方多次拒绝了乌方船只通过刻赤海峡的申请。截至12月12日,已有超过100艘船只滞留在海峡以外。同时,马里乌波尔——这个昔日繁荣的港口也陷入萧条之中,拥有18个泊位的码头空空荡荡,已多日没有大型船只停靠。
图为乌克兰马里乌波尔港
考虑到马里乌波尔等地的产业结构和交通布局,俄方此举可谓对乌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击致命”。作为继承自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东部经济区的一部分,马里乌波尔和别尔江斯克的经济支柱都是本地的钢铁产业。在乌东冲突爆发前,该地区依靠南通亚速海-黑海、北连顿巴斯经济区(即由爆发冲突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俄罗斯罗斯托夫等地组成的一体化工业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运力强大的海上运输线和铁路网,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势头。
然而,自乌东局势恶化以来,顿涅茨克的战火使该地区获取原材料、能源并将产品外运的陆上交通线断绝,海上运输量也骤减为此前的约三分之一,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生活。尤其此番俄方封锁海峡后,乌东南部地区更是彻底陷入了产业链条和交通断绝的困境,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除了用全面封锁耗尽乌东南部地区的经济潜力外,俄罗斯还在下一盘与乌克兰争夺人心的“大棋”。根据《纽约时报》文章作者的观察,随着俄罗斯在乌东南部地区的行动“加码”,该地区民众的政治倾向可能发生微妙变化。马里乌波尔和别尔江斯克当地民众原本不支持乌东民间武装的行动。在2014年一股乌东民间武装进入马里乌波尔市郊活动时,该市民众组织的民兵还将这股武装击退。然而,由于乌克兰政府对该地区发展的投入乏力,使得该地区经济复苏乏力,导致近年来马里乌波尔市政府和议会中的亲俄力量日渐增加。前者普遍认为,马里乌波尔已成为俄乌冲突的“人质”,而当地经济萧条在相当程度上应归结于乌克兰政府的对俄敌视态度。
刻赤海峡事件发生后,马里乌波尔政客和民众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曾担任顿涅茨克州州长、现任马里乌波尔市议员的富商谢尔盖·塔鲁塔认为,在乌克兰无力与俄罗斯对抗的情况下,乌政府宣布进入战时状态的行动只体现了乌总统波罗申科的“政治算计”,对地区安全和发展毫无益处。而据美媒观察,当地民众对俄乌冲突的反应也相当平静,其立场与乌中央政府的态度存在巨大分歧,却显然为俄罗斯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果俄罗斯能适时利用乌东南部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分歧,利用乌东和俄北高加索地区的交通设施与产业资源(马里乌波尔等地与这一地区的经济联系原本就非常密切),向该地区提供经济和社会援助,当地民众就可能将进一步与中央政府“离心”,乌东南部地区很可能就此成为乌亲西方力量与乌东地区的“缓冲区”,甚至在乌中央政府筹划对乌东地区发动攻势时,对乌军的行动进行干扰和阻挠。由此,俄罗斯便可在未显著激化与乌克兰的冲突、也未付出经济和军事代价的情况下,大大改善其南部地区的安全态势。如果俄罗斯能够在俄乌漫长的陆海边界推广这种模式,则北约对其进行封锁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此外,俄罗斯此举也可能意在对乌克兰政府施加压力,缓解克里米亚半岛资源困境。乌克兰独立新闻社网站发布的评论文章认为,近年来克里米亚地区降水稀少,使得该地区的水库水位已下降超过50%。由于该地区的水质较差,乌克兰政府又在乌东冲突后断绝了向半岛的供水,当地民众的生活可能很快会受到缺水的影响。文章认为,俄罗斯封锁刻赤海峡的行动,或许是对乌克兰给克里米亚“断水”的“以牙还牙”,试图以此向乌克兰施加压力,以开放海峡航道换取乌政府恢复向克里米亚供水。一旦俄方的意图达成,其对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会得到进一步巩固,也为该地区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前景。(文/马骐騑)
图为俄罗斯黑海舰队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