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你买不到的演出票,为什么总在“黄牛”手里?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迅速回暖,激起不少人久违的热情。然而,官方购票平台“一票难求”、“黄牛”加价倒票“大行其道”又让很多人心灰意冷。种种乱象不仅破坏了观众体验,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黄牛”倒票为何屡禁不绝?票务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强制实名到底有没有用?

官方平台开票“秒没”

“黄牛”票源充足

今年的5月底至6月初,知名人气组合乐队“五月天”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连续举办6场演唱会,数十万张门票“开票即售罄”。这背后,观众在官方售票平台抢票抢不到,而“黄牛”却在一些交易平台和社交软件发布大量加价转售门票的信息。

溢价程度令人惊讶:看台和内场的官方门票价格区间在355元到1855元,而“黄牛”发布的各类溢价票,平均每张加价525元到925元不等,内场1855元一张的票,甚至被炒到了6980元,更有甚者,价格高达上万元。

你买不到的演出票,为什么总在“黄牛”手里?

不仅是“溢价”,有媒体采访发现,不少购票人反映,自己在开票的第一时间,在多个官方平台购买,均没有成功,但“黄牛票”的场次、位置却可以随便挑。

针对此类票务市场乱象,从今年4月起,北京多部门联合各区开展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黄牛”倒票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目前,根据群众举报以及自行工作发现的线索,北京警方已查获“黄牛”倒票人员143人。其中,在“五月天”演唱会期间查获处理“黄牛”倒票人员64人。

钻平台转赠功能的空子

“黄牛”进行溢价转售

通过排查出票销售方案执行情况、线上演出门票交易情况以及网络舆情和12345群众平台转来的相关投诉,监管部门研判,“黄牛”倒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官方线上平台的“转赠”环节。

“票务转赠”指的是无法观看演出的购票人通过官方购票平台,将自己购买的门票转让给其他观众,同时修改观演人信息。

你买不到的演出票,为什么总在“黄牛”手里?

平台设置转赠功能的初衷,是为了给因有事无法到场的购票人提供便利,却给了“黄牛”可乘之机。

一般来说,“黄牛”有两种抢票形式:

第一种“黄牛”也可被称作“抢手”,观众将自己的账号和身份信息提前给“抢手”,“抢手”在开票网站上帮忙抢票,但不保证一定成功;

第二种“黄牛”研发了专门用于抢票的程序脚本和软件,也就是俗称的“外挂”,大幅度提升在官方售票渠道的抢票成功率。他们使用“黄牛”的身份信息,囤积到可用于转赠的门票后,在相关社交平台以“现票预定”的名义寻找买家,进行溢价转售,倒卖完成后,再通过官方售票平台的“转赠”功能,修改观演人信息,将门票转赠给“溢价购票人”。

你买不到的演出票,为什么总在“黄牛”手里?

此外,营业性演出一般会为必要性服务保障岗位的工作人员留出“工作票”,此类票源多为纸质票形式发放,票面信息与使用者难以准确关联,容易让“黄牛”钻空子。

打击“黄牛票”销售流通

各方该如何约束?

按照文旅部门的监管要求,官方售票平台应以科技手段反制“恶意软件刷票”现象。总台记者了解到,一些平台已经在用科技手段反制。不过,因为真人代抢的购票行为与正常购票行为一致,系统很难做出精准甄别。

那么,打击“黄牛票”销售流通,举办方和票务销售平台如何约束呢?

某票务平台安全部业务风控负责人表示,他们的现场核验设备支持“人证票”进行强实名核验,今年来已为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多个大型演出项目提供了“人证票”核验服务。通过“人证票”进行强实名核验,也就是通过“刷脸”等生物识别技术,确定本人与身份证的信息、购票信息一致。

你买不到的演出票,为什么总在“黄牛”手里?

与此同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官方微博公布了“演出票务监督专用举报信箱”,鼓励市民发现“黄牛”后及时拨打12345市民热线或通过举报专用信箱进行投诉举报。来信来电反映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将相关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纳入黑名单管理。

你买不到的演出票,为什么总在“黄牛”手里?

针对“黄牛”倒票乱象,许多网友呼吁让“实名”制覆盖购票和演出入场核验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强实名”验证。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对此表示:“强实名意味着票在二级市场上没法交易。既然没法交易,就一定要有一个必要的退票的渠道。”

他表示,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既然有购票的权利,那么平台、卖票方、主办者一定要切实保障好消费者退票的权利。按照商业惯例来讲,应保证开场前24小时之内可退票,可能部分平台会收取一定费用。只有退票渠道做好之后,才可以实行强实名制。

▼点击视频查看完整节目▼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张雪峰回应厦大新闻学教授:跟黄渤共情了 南昌通报某中学学生被老师要求弃考:基本属实,将追究相关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