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网暴何时休?如何治?

一年级孩子在校内被老师驾车碾压身亡失去孩子几天后妈妈遭受网暴坠楼身亡接连失去子与妻,爸爸也在遭受网暴……

5月23日,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一年级学生谭某在校内被老师驾车撞倒碾压身亡,留下悲痛欲绝的父母。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失去孩子10天后的6月2日,母亲也坠楼身亡,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轰然崩塌。

“化着精致妆容,像是特意打扮一番后才赶了过来”“这么冷静,一点都不像是亲生母亲”“这位妈妈是想成为网红吗”……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这位年轻的母亲,除了遭遇丧子剧痛,还遭到一些网友恶意的抹黑、下流的骚扰、谣言的攻击。

更可怕的是,接连失去子与妻的爸爸,也开始遭受网暴的折磨……

面对这惨剧,人们不禁要问:网暴何时休?应该如何治理?改变能不能从此刻开始,让网暴者付出应有代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谈到网络暴力治理时,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用“刻不容缓”来形容。的确,对待网络暴力,不仅要压实平台责任,还要在反网暴立法上更进一步,还网络空间以清朗。

昨日,有最新消息称,百万粉丝大V“鄂有正能量”等一批微博账号因网暴被禁言。

律师观点

虚拟空间也必须依法追责孩子父亲可起诉网暴者

“我也关注了此事,令人很难过。据孩子爸爸说,网上舆论确实给妻子带来不小压力,她曾向家人讲过对于网上的一些负面言论。目前,多个发布恶意言论给这个家庭带来伤害的账号已被禁言,其中有的账号被永久禁言。”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韩朝泽律师表示,网络世界就是一个鱼龙混杂、险象迭生的江湖,对于在网上各种看热闹说“风凉话”,法律制裁起来比较困难,更多是道德层面的谴责。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则表示,网络空间虽是虚拟空间,但仍受法律约束,在网络上从事违法犯罪将会被依法追责。针对武汉这一悲剧,部分网友的言论有侮辱之意,孩子爸爸可以起诉,警方也可以针对典型直接进行处罚。

赵良善表示,网暴者通过实施网络诋毁、污蔑、无中生有、贬损他人人格、歪曲事实等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名誉权受法律保护,受害人可以要求网暴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果网暴者拒不履行,受害者可以以网暴者侵犯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若网暴者不顾受害者心情,在网络肆意言论,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或涉嫌侮辱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他提醒,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公众在网络上发表言语要审慎,切勿随心所欲,以防触碰法律红线、对他人造成伤害。

此外,刘学州网络暴力案的代理律师周兆成则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打击网络暴力”相关立法,在《刑法》中增加网络暴力的专项罪名,确定入罪标准,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专家呼吁

应尽快建立专业社工体系及早关心受害人

“很难过,很可惜,这件悲剧在警示我们,当前对于网暴的治理严重跟不上,必须重拳治理网络乱象,从严从重。”陕西省社工协会副会长、社工专业研究生导师谢雨锋认为,导致这位年轻妈妈最终走上绝路,是多重压力导致的结果,包括失去孩子的过度痛苦、熟悉环境的不断刺激、网络喷子的网暴、教育部门的推诿拖延等。

“意外发生后妈妈一直在学校或家里,都是孩子的日常活动场地,处于这种情境中,不断遭受心理刺激。”谢雨锋说,从专业角度来讲,应该让受害人尽快离开伤心地,由亲人24小时陪伴,逐渐走出阴影。“悲剧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应该建立比较专业完善的社工体系,如果社区有专业的社工,意外发生后及时介入,尽早干预受害者的心理问题,引导其逐步接受现实走出痛苦。”

纵深

治理网暴再难也要破题

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网络暴力自其诞生之时便具有大规模传播性、难以估量的伤害性。“键盘侠”轻轻弹弹手指,就能够挥动掀起“蝴蝶效应”的翅膀。

不禁要问:造成网暴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什么?面对汹涌肆虐的网暴,该如何识别、识破乃至把这头“猛兽”关进“牢笼”?

网暴离我们越来越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没有被网暴过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至寒的杀伤力的。施暴者的一个点赞、一条评论,都可能成为一把插向他人心头的利刃。

网暴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青年报》2021年针对全国2397名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自认受到过网暴的影响。

比较典型的一种网暴是“人肉搜索”。“铜须门”“姜岩死亡博客”“华南虎”等事件,是较早的“人肉搜索”。时至今日,这种网络群体性行为仍然不少见。

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有的网友热衷于凭流调报告扒出感染者的个人信息。2020年12月,成都一名20岁女孩因确诊前出入多家酒吧被“人肉”,不仅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隐私被公之于众,更有甚者“打爆”她的手机,或是制作一些意味不明的照片在微信群流传。

还有一种更为显性的网暴,是侮辱、诽谤。在“德阳女医生自杀案”中,男孩家长将安医生的个人信息公布到网上,引发骂声滔天。4天后,安医生不堪网络暴力自杀。随后,网友又掉转枪口,男孩一家的信息被公布,无数谩骂的电话、短信,甚至花圈向他们涌来……很多网暴者并不会去寻找真相,只会不断通过语言暴力去寻找宣泄的“爽点”。

“群体黑”也是一种网络暴力。这类煽动群体对立的暴力,因不直接针对个人而显得更加隐蔽。

还有一类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网络黑产链。当我们细细拆开许多事件,总会发现有一股力量在推波助澜。在“流量至上”的指挥棒之下,一些营销号不断地寻找、制造、炒作热点,火上浇油。相比网民个体性行为,有幕后推手的舆论造势更有“组织性”。

此外,媒体一旦没有擦亮眼睛、被带偏节奏,也可能成为网暴“助纣为虐”的“帮凶”。比如,在刘学州自杀事件中,一篇关于刘学州向生母要房的报道将这个15岁男孩推至风口浪尖,被认为加剧了悲剧发生。

网暴为何屡禁不止?

网络暴力一直是网络治理的痛点和堵点问题,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互联网之癌”。网暴,为何屡禁不止?

一些网络暴力的背后是利益驱动。网暴事件看似事发偶然、难以预见,但实际上已日益呈现出群体性、产业性等发展趋向。有的不法分子通过“刷单”“刷评”、造谣引流、炒作虚假热点甚至假冒媒体敲诈勒索等,隐匿在网络虚拟空间,牟取非法利益。在强目的性和利益的驱动下,网暴成了门黑产“生意”。

可以说,这条产业链如今已越来越完整。有媒体曾揭露:犯罪分子注册运营大量社交账号,通过社交平台互相推广引流,甚至寻找专业水军对不实信息内容进行推广,通过鼓动网民、水军造势等方式致使舆论发酵,逼迫利益相关者支付巨额删帖费用,以此来牟利。

社交平台的“技术作恶”成了网暴的“助燃剂”。网暴的蔓延,与平台的“推波助澜”脱不开干系。一方面,平台本身普遍青睐情绪化的内容;另一方面,算法技术更是进一步放大了网络暴力的“恶”,比如,平台可能频繁向用户推送具有争议性、对立性的信息,以此吸引眼球、掀起对骂、收割流量。

网络暴力治理面临执法之难。我国法律对网暴的惩处并非无法可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当中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但现实里追责网络施暴人员的难度依然比较大,比如定性难、监管难等。

治理网暴应打出组合拳

“天下苦网暴久矣”,面对暴力,忍耐就是纵容,有必要建立起更完整的“防暴机制”,打出一套治理网络暴力的“组合拳”。以下几个方面不可或缺:

平台不能当“马后炮”。平台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安理得地当“马后炮”,而要主动担负起重任来。比如,事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时间对不友善内容进行识别过滤;事中和事后阶段,快速切断网暴传播链条,该禁言禁言,该封号封号。

法律要长出尖锐的“牙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何让法律责任实打实落地,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个人权益,是当前法律法规层面亟须完善之处。此外,为网暴受害者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救济也同样重要,“不能让受害人仅凭一己之力去维权”。

有关部门要始终重拳出击。要拿出有效管用的举措,加大对网暴行为的惩治力度,对肆意网暴者坚决“亮剑”。比如,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限制用户在网上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再如,建立健全有效的投诉举报机制,保障网暴受害者投诉和举报通道的畅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网冲浪时,在捍卫“说话权利”的同时更要学会“好好说话”。网络的那一端,是和你我一样有感情、有血肉的人,我们没有经历过对方的人生,也体会不到对方的处境,切勿因一时情绪出言揣测,更不能恶语相向图一时之快。当看似不合常理的事情发生时,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不假借舆论审判之风误伤无辜者,不让肆意的键盘成为罪恶的帮凶,也绝不当谣言传声筒、暴力扩散器。

网络暴力怎么治,是一道复杂的社会系统难题,但这道题必须得破。今天如果任由网络暴力肆意蔓延,那么明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责任编辑:张玉

港媒:男子疑持刀袭击妻子及3个女儿后逃走 警方正在追缉 网暴成本该提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