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供图
作者|贾静晗
今年五一假期,陕视新闻的一则采访视频火了。记者问一小伙,“为什么五一选择出去露营?”小伙子回答:“跟风呗。”
不明白为啥要去露营的,不只小伙子一个。2020年被称为中国的“精致露营元年”,这一年,我国露营营地相关企业数量为8315家,较上年增长200%;小红书社区露营相关笔记发布量增长了271%。2021年,露营相关的企业数量又翻了一倍多,达到17579家。
进入2022年,随着疫情反复,出省旅游愈加困难。在携程App上,仅1-4月上旬,报名露营游的用户数量就是2021全年的5倍以上。有数据预测,2025年,露营经济的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2亿元——接近2021年中国游戏市场的规模。
在媒体中,露营被塑造成一种对于草地、河流的“集体乡愁”。在疫情所带来的“必要生活”下,露营是“憋疯了”的人们开拓的“非必要生活”。
目力所及,从社交媒体到央视新闻,都开始起讨论起露营。或称赞,或批评,但每一条讨论都让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大流行。
与普通的露营不同,当下时兴的“精致露营”最初发源于2005年的英国,十多年前在美国、日本掀起热潮。随着2019年我国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大关,这一新的露营形态走入大众视野。精致露营讲求舒适的营地和舒适的睡眠,要能在距离都市不远的地方体验野外,最好“不需要自带被褥、工具”且“有专人负责准备餐食,不需要自己准备”。
但回到现实,蚊虫、垃圾、风沙、人挤人的营地,任意一样,就能轻易摧毁这场“精致”的美梦。去年9月,微博博主“滤镜粉碎机”到宁夏中卫体验网红沙漠野奢帐篷,结果发现帐篷破洞、漏雨,硕大的飞虫就趴在帐篷顶上。夜里,由于帐篷太过湿冷,他被冻醒了,只好走到帐篷外活动身子,等待天亮。
有人好不容易配齐了露营装备,却被出门瞬间的雨滴打败;有人到了营地,才发现宣传中的“南望湖”,原来只是一个小水坑;还有人在营地睡了一晚,第二天起来,所有的锅、早餐的鸡蛋、方便面、甚至垃圾袋都被偷走了。
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在露营后将这些“惨状”公之于自己的朋友圈。毕竟,只要照片足够精致,谁还会在意背后的营地是“小众秘境”还是“人山人海”呢。
有媒体统计了小红书上分享的露营笔记,发现热度高居前五的关键词分别是“出片”“氛围”“自然”“精致”“颜值”。露营地人多?没关系,早有人为你总结出了“避开人群摆拍技巧”。天气不好?没关系,应对各种光源的滤镜参数都能在社交软件上找到。姿势不会摆?没关系,早有教程详述了81种拍照姿势,以及各类构图技巧。
似乎,在这场全民露营的热浪中,“证明精致”远比露营本身更加重要。一位露营爱好者直言:“出片了没,是评价一场露营好坏的唯二标准,另一个标准是出片后得到的点赞数。”
微博上,搜索“跟风露营”,结果全是网友自己发的露营美照。在许多年以前,“跟风”还是一个贬义词,常出现在媒体批判式的评论标题里,如今,我们开始乐于用它形容自己——带着轻微自嘲的语气。
这并不奇怪,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流行的时代,任何事物都能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浪潮,在消费完我们的注意力后,又快速退潮。无数的“xx热”就像病毒——突然出现、扩散速度极快,许多人还没弄懂怎么回事,便已不自觉地“被感染”。
最近,似乎是终于疲倦了这场精致的“跟风”,一部分露营爱好者开始投入“粗糙露营”的怀抱,把露营玩出了百种花样:拿麻袋做天幕,在阳台搭帐篷,或是搬两把折叠椅在小区的绿地里“就近露营”。
当“垃圾堆”“秃草皮”成为一个个露营地无法回避的问题,“无痕”“环保”也代替了“精致”,成为更常被提起的露营理念。现在,“今天去露营,做了咖啡、牛排,还看了电影”在朋友圈里已经获得不了多少点赞,一条更好的露营文案是:“今天去露营,我带走了120%的垃圾。”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