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热议“互联网大厂黑话”:如何才能好好说话?

原标题:这事儿|媒体热议“互联网大厂黑话”:如何才能好好说话?

“赋能”、“链路”、“对齐”、“颗粒度”,这些互联网黑话你能看懂吗?《人物》杂志4月2日刊发的题为《互联网大厂的黑话困局》的深度报道,披露了“黑话”在互联网大厂流行的现象。

报道称,一位受访者柳菲菲在对接客户时,一开始说“我们接下来将在几号几点在XX发布什么内容,会用到XX微博账号”,话语直白简单,客户却很抵触,她想到,“在互联网圈里混,怎么能说大白话?”

随后柳菲菲调整思路,把同样的意思重新说了一遍,“我们先开篇预热,拉高期待值……然后借势发酵,引起围观,为营销赋能……”客户最终觉得“清晰多了”。

该报道引发不少读者留言评论。有读者留言称,“好好说话是一种美德,希望大家都说能让其他人听得懂的话,别在那说一堆自认为高级、但实际上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的名词”。

什么是“赋能”?互联网“黑话”背后代表了怎样的话语逻辑?

3月30日,光明网发表评论文章称,“赋能”一词最早是个学术概念,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者提出用来解释种族问题,后经过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对这一理论的应用和扩展,没想到近40年后会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遍地开花。

该文章称,听起来“高大上”的术语,其实理解了就会发现“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一文化趋势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各场景的全面渗透,以及互联网产业、企业的迅速崛起,成为一名“互联网人”,已经成为不少人“真香”的职业选择。

该文章认为,在语言学界的一个共识——话语是有等级的。显然互联网行业术语超出了日常职场交流的范畴,它不会轻易消逝,反而被使用者不断强化,其背后所代表的行业门槛和对从业者的支配性也在不断增强。

4月1日,封面新闻发表评论文章探讨“互联网大厂黑话”背后的驱动力量。

文章指出,“互联网大厂黑话”有两股深刻的驱动力量。其一是互联网大厂内部的科层博弈。“黑话”是大厂“中间层”的武器,用以显示自己的专业性和“贡献”,并对下建构起“排斥壁垒”、对上飙戏邀功;其二是互联网公司对外争夺公共话语权、文化影响力的努力。时至今日,互联网大厂不只是“商业英雄”,更俨然成为价值图腾和信仰权威。而输出“黑话”就是其“文化输出”和“强化认同”的重要路径。

文章认为,互联网大厂原本就是一片文化荒漠,其从财富成功转而“文化自信”爆棚,自娱自乐无伤大雅,出来卖弄就贻笑大方了。

4月2日,澎湃新闻发表评论认为,“互联网大厂黑话”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内卷游戏。

评论认为,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果竞争和选拔机制不够清晰、不够务实,员工之间的比拼,就只能务虚、只能体现在创造“黑话”上。既然干的事情差不多,比的就只能是谁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无奇的事情说得高入云端,唬人不倦。

如何不讲互联网“黑话”?该评论认为,要排除这种毒素,公司领导人口头批评是不行的,能不能真正建立高效、公平的企业文化和评价机制,才是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祝加贝

游客人数大幅增长 北京东城发布清小长假安全提示 璀璨春意在瑞吉 “莫斯科郊外的午后”春季下午茶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