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申请硕士学位不用发论文,还需更多大学“进群”

原标题:马上评|申请硕士学位不用发论文,还需更多大学“进群”

日前,清华大学公布了《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硕士学位的前置条件。

其实,在前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大学已经率先取消了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或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但因为独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清华大学的这一新规,仍引发了关注和热议。

这也并不是清华首次将学位与论文“解绑”。2019年,清华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从博士到硕士,“解绑”力度更大了,政策覆盖的学生更多了。

研究生毕业要不要发论文,一直有争议。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固然是人才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将其作为毕业的前置条件,容易滑向“唯论文”的误区。

研究生在校不过两三年,时间、精力有限,往往难以产生高水平的论文。把发论文作为毕业和申请学位的硬指标,制造了大量“垃圾”论文,也滋生了为发论文而弄虚作假的现象,败坏了学术风气,对学生精力和宝贵的学术资源来说,都是浪费。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痼疾是关键。破“五唯”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就是破“唯论文”。去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

不硬性要求研究生毕业发论文,既是落实破除“唯论文”,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不硬性要求发论文,并非放松培养质量,而在于扭转“以文论人”“以刊论人”的现象。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所说的,“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编辑和审稿人。”

不硬性要求发论文,意味着高校要将考察方向,从肉眼可见的论文数量转向学生的实际学术水平、学术能力。这样理解,改革后,学生的毕业压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以清华为例,在将博士生与发论文“解绑”后,结果就是对学生学位论文、学术水平的考察要求,比以前更高了。

当然,不硬性要求研究生毕业发论文,必然要求导师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培养上。高校要强化导师的培养责任,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等。

去年中国传媒大学在取消论文发表要求时,明确要求在研究生培养改革中,推行分等级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设立“学术写作”必修课,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

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突破300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达110万人左右,未来很有可能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单从这一点看,要求每名研究生毕业都必须发表论文,需要多少学术期刊才能承载?显然不现实。

取消论文与毕业挂钩的陈规,要求高校拿出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也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考验。但唯有如此,才能破除研究生培养中的“五唯”倾向,迈出构建多元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关键一步,激励研究生们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取得原创性成果。

目前,开路的还是少数知名高校。期待在它们的引领下,更多高校跟上,加入不硬性要求研究生申请学位或毕业必须发论文的“群聊”,用改革倒逼学术评价体系的优化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晚景凄凉、子女冷漠”?知名演员怒了!受害的不止她一个 安徽滁州男子自制爆炸物欲报复他人 犯爆炸罪获刑2年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