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人脸识别争议不断 我们的“脸”还安全吗

原标题:人脸识别争议不断,我们的“脸”还安全吗

李开复的“口误”,让三家公司着实吓了一跳。

9月12日,李开复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演讲时表示,曾在早期帮助旷视科技拿到美图、蚂蚁金服的大量人脸数据。这句看似成功的商业案例,把互联网公司共享人脸数据的“内幕”抛到了台面上。

在这三家公司中,美图、蚂蚁金服分别在拍照、支付等场景触及到海量用户的人脸数据。旷视科技借助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发展为中国“AI四小龙”。

在“口误事件”后,蚂蚁金服、旷视科技先后发布微博澄清彼此的合作关系。双方坚称人脸数据及用户隐私不涉及共享和传输,但依然引起了网络上对于人脸数据安全性、人脸识别使用边界的讨论。

类似的问题,在近年来人脸识别争议事件中也时有发生。

个人隐私是争议核心,被忽视的往往是知情权

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刷脸消费、刷脸乘车、刷脸进出……刷脸能做到的事变得越来越多,而人脸识别的争议也在逐步扩大。

人脸识别争议不断 我们的“脸”还安全吗

这些争议事件的核心普遍都与个人隐私存在泄露风险有关。以爆款换脸应用ZAO为例,因为用户协议条款制定不当,ZAO被指责为过度攫取用户的人脸数据。在第一版用户协议中,“完全免费”、“不可消除”、“永久”等措辞,可能成为ZAO一旦发生侵权行为时的“保护伞”。

用户协议的潜在风险还在用户的可选择范围内,人脸数据被采集者在很多时候是缺乏选择权和知情权的。以“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为例,郭兵认为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信息,采集人脸信息极易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作为年卡用户,他拒绝人脸识别,却没有其他入园方式可供他选择。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郭兵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个人生物特征如虹膜、人脸、指纹等的保护,都还未被写入现有法律。对于信息保护的责任主体、边界,信息的使用、处理和销毁,法律都未具体规定。在这种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公司必须让用户对风险有知情权。

但从这些争议事件的共同问题来看,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者在推行应用场景的时候,往往低估了采集对象对于人脸数据隐私的认识,使人脸数据的采集“正当化”、“平常化”、“流程化”。但从一些调研来看,公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仍存在一些疑虑。

公众最担心运营者导致的人脸信息泄露

南都智库在一份关于人脸识别落地场景的研报中指出,在交通、校园、商场、公租房等人脸识别场景中,近四成的受访者(有效样本6154份)表达出对于人脸信息泄露的担心。在有关人脸信息泄露的顾虑中,

最让受访者担心的是由运营者安全能力欠缺而导致的人脸信息泄露。

在实地调查中,近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人脸数据被采集时并未签署、知晓相关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超过四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并不清楚自己的人脸数据是如何被存储的。

有83.37%的受访者希望运营者提供查看或删除人脸数据的渠道。

资料:

《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2019),https://m.mp.oeeee.com/h5/pages/v19/facerecoReport/

责任编辑:朱学森

相关阅读:
女子失联3天 小区监控却无出走身影 警方已介入调查 侠客岛:哪些人在为9次减刑的杀人犯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