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皇帝15天临幸121个嫔妃?外媒又闹笑话

原标题:中国皇帝15天临幸121个嫔妃?外媒又闹笑话

中国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众多,皇帝要以15天为一个周期,轮流临幸121名嫔妃,就很需要数学逻辑”——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一则介绍数学在中国古代应用的报道,又闹了一回笑话。这则报道无论从对《周礼》的诠释,还是对中国古代后宫嫔妃侍寝制度的理解都存在错误,严重误导了读者的认知。

如果这还只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读的话,那么不久前BBC制片人在推特上爆料的“白头盔”事件、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炮制的“中国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的假新闻、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对“奥运冠军孙杨暴力抗检”的造谣则秀了一把西方媒体的“下限”。在这些“新闻”中,编造事实、定向发布、煽风点火、恶意诋毁是惯用伎俩,目的轻则为追求轰动性、骗取点击量,重则为煽动国际舆论、扰乱民心、颠倒是非。

尽管西方媒体标榜自己为自由、民主、客观、中立的代表,西方读者早已熟识其中的“猫腻”。1980年的著名英剧《是,大臣》对西方媒体这样嘲讽,“《镜报》的读者是自以为在治理国家的人;《卫报》的读者是自认为应该治理国家的人;《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真正在治理国家的人;《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夫人;《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手里攥着国家的人;《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别国治理的人;而《每日电讯报》的读者觉得我们正被别国治理着”。由此可见,西方读者对媒体的认知很清楚:每一份报纸、每一个网站都是某一个利益群体的代言者,为利益集团说话是西方媒体的“本职工作”。

美国广播公司(ABC)编辑政策主任艾伦•桑德兰在评论西方媒体对客观报道的态度时曾表示,客观报道的概念已经被行业内许多人承认是过时的。尽管“客观”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现实报道中,“客观”要么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么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搜集事实,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好比速记,他是一个不称职的记者,他的报道就是一篇烂报道。而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免不了的流程是记者需要对事实进行筛选、衡量,对事实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在权衡证据的重要性时,记者往往会囿于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做出误判。

《滚石》杂志记者马特·泰比(Matt Taibbi)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客观报道”是一个错觉,主观见解不可能从报道中分离,问题仅仅在于这些见解有没有被隐藏。在读者们厌倦媒体从隐藏的偏见中筛选新闻事实的做法后,西方媒体记者们还试图从上百个电视频道和新闻网站中去搜寻更多新资源,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对此,西方读者显然不买单。

网友“Tyler”评论称,客观报道是可能的,但这样的新闻机构在浮夸的新闻报道行业面前步履维艰。对值得报道的重大事件的筛选,取决于新闻机构的主观性。

无论西方媒体“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出于吸引眼球、追求利润的目的,还是各大媒体自身带有的倾向性,或是记者的个人情感难以排除的现实,西方媒体都经常没有依据基本事实核查的原则,报道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从而距离真正的客观、中立越来越远。(中国论坛网 刘思悦)

责任编辑:余鹏飞

相关阅读:
李志诉《明日之子》巡演主办方侵权 索赔两百万 网红面包店Farine使用过期面粉案宣判 7人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