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第11个世界糖尿病日,“蓝光行动”在全国各地开展。
爷爷67岁时患上糖尿病,父亲49岁时患上糖尿病,而刚满27岁的左国强,也患上了糖尿病。妻子2年前怀孕期间,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长沙的左国强一家老小先后都在湘雅医院内分泌科进行治疗。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访长沙市各大医院内分泌科发现,像这样一家子患糖尿病的情况,非常多见。
这种情况不是由细菌、病毒的“传染”导致的,而是因为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专家表示,长期、共同的不良家庭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发生影响巨大,家庭已成为防治糖尿病“主战场”。
■记者李琪通讯员刘莉
家庭诊断
糖尿病高危信号,你收到没有
糖尿病被称为“无症状性”疾病,常常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
1.当身体不明原因地消瘦、尿多、口干、喝水增多、乏力时,应警惕糖尿病的出现。
2.年龄≥40岁。
3.超重(BMI≥24kg/)或肥胖(BMI≥28kg/)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Ⅱ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8.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9.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0.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群发现象
一家三代患糖尿病,发病年龄大幅提前
左国强的爷爷已经81岁,自67岁那年开始患病,患Ⅱ型糖尿病已经14年。
左国强的父亲在49岁那年出现了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情况,这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最后被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我是典型的长沙人,爱吃辣,重油盐,患这个病很正常。”左父对自己患病这件事心态颇为“淡定”。
最让一家人担心的是左国强,他一直爱好打游戏,不运动还总喝碳酸饮料。四年前他才27岁,就被确诊为糖尿病,当时体重已经92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达到30.6Kg/。
而左国强的妻子小罗在怀孕期间,糖耐量测试异常,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她也成为了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遗传倾向很强。”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湘教授介绍,糖尿病家族群发很常见。有数据显示,7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家庭聚集的现象,而病人家属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6-10倍,李湘教授呼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务必更加注意糖尿病的发生与治疗。
抗糖账本
全家齐“抗糖”,每月开销4000多元
“我是非常谨慎的,几乎每天早上起来打太极,中午到公园散步,晚上也要走一走。”家住长沙市南郊公园附近的左爷爷一天要去健身好几趟,血糖也控制得比较好,现在每天只需口服两种降糖药。目前他没有明显的心脏、肾脏、神经等方面的并发症,但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左爸爸的情况差一点,患病后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仍旧改不了,血糖控制很差,需要服用大量的降糖药物。
左国强无法控制日常饮食,今年6月份血糖升到了31.5mmol/L,检查时尿酮体阳性,只能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
“因为这个病,一家人一个月至少要开销4000多元。”小罗算过一本账,爷爷的药品一个月300多元,公公的要600多元,这是比较便宜的。左国强购买胰岛素花费约2000元,还有胰岛素针、平时测量的试纸,以及定期去医院检查的费用,一家人为“抗糖”每月要花费4000多元。
丈夫家族三代遗传,自己又有妊娠期糖尿病经历,小罗深深为1岁半的儿子担忧。“孩子以后估计也会得这个病。”小罗不敢大意,现在就已经开始控制孩子的零食,提前为他“控糖”。
心理介入
给予患者支持,增强管理糖尿病信心
国际糖尿病联盟将2018年与2019年的糖尿病日主题均定为“家庭与糖尿病”。糖尿病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专家分析,家人长期、共同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摄入大量高热量食品导致肥胖,进而造成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是导致糖尿病家族群发的主因之一。
“家人一起了解糖尿病,一起控制糖尿病,意义很重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教授表示,从控制糖尿病的角度来说,家人一起调节饮食结构,加强身体锻炼,可以预防糖尿病。
有调查显示,约1/4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抑郁症状或抑郁障碍,妊娠糖尿病患者或产后糖尿病患者也是抑郁发生的高危人群,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家人的关心、支持、鼓励可以增强患者管理糖尿病的信心,改变患者的行为,改善血糖控制。
专家支招
家人患糖尿病,你能做什么?
管理糖尿病需日常护理、定期监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续的教育。有数据显示,低于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家属接受过相关培训。如果家人患了糖尿病,你能做什么?记者根据多位专家的建议,进行了整理。
首先可以帮助患者选择适合的食材,监督他们的日常饮食。对于特殊的患者,可以帮忙分餐,将食物分作3-5餐食用。多购买新鲜绿色的蔬菜,坚果和水果要适量,烹饪一些粗粮杂粮。
其次,家人平时要多督促或陪伴患者做适量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还可以增强家庭运动的氛围,策划互动活动,使患者养成习惯。
第三,要关心患者病情,督促其定时监测血糖,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数据。
此外,注射胰岛素要定时,家人需要加强监督,可以帮忙准备器材,并给予帮助。
最后,监督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复诊,药物服用完毕时及时督促购买,不要随便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