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黄阁麒麟舞 学舞先习武

每逢重要传统节日,南沙区黄阁镇多个村都要“舞”麒麟。该镇的东里村、大塘村、大井村、莲溪村都有自己的麒麟队,以师徒相传为主,少数父传子,至今五代未改。作为南沙区最年轻的市级麒麟舞非遗传承人,29岁的张梓康现在不仅是大井村龙狮麒麟团教练、广州非遗开放日讲师,还担起了黄阁麒麟舞传承创新重任。近日,他带领黄阁镇大井村麒麟团在全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上拿了创新组比赛金奖,通过现代舞剧的方式,唤醒年轻一代心底的麒麟文化记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黄阁麒麟舞“有文有武”每名教练都有拿手乐器

南沙区黄阁镇位于广州市南部,靠山面海,山环水绕,地形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麒麟舞在这片土地上流行已有100多年了。其中,大塘村和乐社、大井村健身社、莲溪村崇乐社、东里村同庆社至今仍盛行该艺术活动。

黄阁麒麟舞在当地深受村民喜爱,百年来经历了两次低落而不失传。自2000年获得“山花奖”后,村民大受鼓舞。目前,全镇上下共有300多人舞麒麟,他们大部分是村里习武、练功的青壮年村民。

“在黄阁,最开始是只有一两头麒麟出场的‘舞麒麟’,是活动前必不可少的‘开场小菜’。2000年后变成了‘麒麟舞’,为六头或八头麒麟群舞,朝着现代舞台艺术发展。”黄阁麒麟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炽垣介绍说,从技术动作特点上来说,黄阁麒麟舞主要根据传说中麒麟动作,设计出“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艺术套路,特别突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绕头、耍尾的舞法,既表现出麒麟的憨厚和活泼,又表现其粗犷和威严。

黄阁麒麟舞的最大特色为“有文有武”,即把民间武术和广东音乐与麒麟舞融为一体。其中,以武术为基础,黄阁麒麟采青与南派武术中的南拳、长棍等武术表演相结合,有分有合,起伏翻腾,错落有致。

在黄阁,学舞麒麟要先学武术,有了武术的功底才能舞好麒麟。“师傅会先教扎马步、莫家拳,学不好这些,师傅就不会教麒麟舞。少数地方麒麟舞表演只是跳舞,缺少武术功底,没了力量和速度,自然不好看,也失去了麒麟舞的精髓。”

此外,黄阁麒麟舞还将锣、排鼓与唢呐演奏及钹、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结合;音乐伴奏中穿插了广东音乐《得胜令》等,充满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地方韵味。“在黄阁,每一名资深麒麟舞教练都有拿手的乐器,比如,今天在场的麦锡南师傅最擅长锣鼓、张炽垣师傅擅长吹唢呐、李滚元师傅擅长钹,这些资深教练可以组一个乐队了。”黄阁麒麟文化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乐队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起指挥作用,以鼓点指挥其他乐器及提醒舞者,协调各组舞者的动作,打鼓者一般为长者。

经过百年的发展,黄阁麒麟舞的精神内涵也由祈求平安幸福,变为各村春节团拜、比赛交流的文化载体,体现了黄阁人民崇文尚武,团结互爱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团结向上的合力。

2001年,黄阁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誉为“麒麟之乡”。2006年,黄阁麒麟舞被评定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黄阁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有段古:麒麟降临黄阁化作神石

先民们往往把凤凰和麒麟并举,如“凤前麟后”“凤毛麟角”等,被誉为“凰阁”的黄阁先民,对凤凰和麒麟同等尊崇,而麒麟威武、阳刚的象征意义,加上它适合舞蹈表演的形象,渐渐地取代了凤凰在当地的文化地位。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麒麟的美丽传说:古时候麒麟神游百粤,驾临到南海之滨古海村(黄阁镇故称)上空时,放眼四望,发现这里一派祥和景象,于是降落群山之中,流连忘返,最终化作一座神石,长留黄阁。如今,这块麒麟石还矗立在黄阁镇的麒麟岗上。

真正把麒麟与这块土地联系起来的是代代相传的麒麟舞。黄阁镇的麒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麒麟传说到“麒麟石”再到麒麟舞,寄托着黄阁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黄阁麒麟舞

表演时间:一般选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民间节庆日。

表演场所:没有特别的舞台,或在田间晒谷场,或走街串巷,或在祠堂中起舞。如大年初一到初七,村与村之间互相团拜,村民会为麒麟队送上一条“标”(一般为花布制作的旗)、一封红包,以糖果、花生、茶水招待他们。

表演道具:麒麟的造型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蹄、牛尾的形象做成的。不同于舞狮,麒麟服饰(道具)整个身体5米长,上有麟片和波浪花纹,头上有两只短角,尾部带有掸子模样、前细后粗、两尺左右的尾巴。

表演形式:

舞者表演时需佩戴沉重的麒麟道具,每个道具需两人配合起舞,一人举麒麟头,动作需灵动激昂,以表现麒麟的勇猛威风;一人顶兽尾,动作憨厚笨重,又要灵活地配合前者,以表现麒麟的吉祥可爱。舞蹈时,后者不似舞狮那样托扶前者,且很少托举动作,两个舞者活动时限制较少,可以做较大幅度的动作,使麒麟上下身扭转、摆动灵活。

舞蹈阵容:

有八头麒麟同时起舞,其中两头大麒麟作为领舞,六头小麒麟作为群舞,大小配合,动作呼应。

故事:学麒麟舞卖艺养大弟弟妹妹

黄阁镇莲溪村瑞辉麦祠堂里设置了古色古香的麒麟文化展示馆,展示了麒麟头制作工艺、黄阁麒麟文化历史、黄阁麒麟舞表演使用的锣、鼓、钹、唢呐等各种乐器。在这里,几位老一辈麒麟舞非遗传承人分享了他们学习麒麟舞的故事。

今年70岁的麦锡南也是麒麟舞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十来岁开始学习麒麟舞,“先是跟着村里的麒麟舞教练学,一般是晚上在泥巴地里练习,最开始有五六十人一起练,后来只有三十多人能坚持下来,只有学会了才能参与村里春节期间走村访户的团拜表演。”麦锡南回忆道。

今年81岁的麒麟舞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滚元也向记者说起了他的学艺经历。李滚元是黄阁镇大塘村人,7岁时,李滚元家人帮他交了60斤谷,他便跟着村里有武术功底的大师傅学习武术和麒麟舞,在四十多个学徒中,他聪明勤奋,进步神速。12岁时,李滚元父母去世,当时姐姐已出嫁,哥哥外出工作,小小年纪的他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每天,我给弟弟妹妹做好饭,就跟着师傅到处卖艺,边敲锣打鼓边观摩师傅的动作,趁师傅心情好的时候赶紧请教。晚上回家后,捡瓶子和树枝去卖,再买些鱼虾改善伙食。”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滚元对武术和麒麟舞的热爱丝毫没变,在他看来,练武是最好的健身,直到现在,他依旧保持着早起练武的习惯。“小时候跟村里的孩子一起耍麒麟,非常欢乐。”在他看来,麒麟舞是有灵性的舞蹈,已根植在老一辈人的心里。2012年,李滚元被评为第三批市级麒麟舞非遗传承人,目前是黄阁镇内年龄最大的麒麟舞老教头,平时除了照顾孙辈外,他仍活跃于村内麒麟舞及武术传承教学中。

传承:打造麒麟舞剧吸引年轻人参与

早在2013年,黄阁镇就制定了传承文化队伍管理制度,从道具购置、演出补助、激励机制、传承培训等方面对黄阁麒麟舞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费以及管理制度保障;2014年5月,镇牵头成立了黄阁麒麟文化协会;2017年,组建了一支镇级的麒麟舞队伍。

此外,黄阁镇还聘请经验丰富的麒麟舞教头,每周深入镇内几所小学传授麒麟舞,通过每年的黄阁镇夏令营培训班活动,聘请麒麟舞教头向青少年推广、传授黄阁麒麟舞,培养麒麟舞后备人才。

张梓康从小习武,几年前,他从广东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回到黄阁经营家族手艺,业余时间承担起大井村龙狮麒麟团的教练工作。有十多年武术功底的张梓康精通醒狮和洪家拳、莫家拳、传统南拳等民间技艺,舞麒麟自然也十分出彩,成了南沙区最年轻的市级麒麟舞非遗传承人。老前辈评价他“勤思好学,功底深厚,马步稳健,出手快捷有力”。

9月28日,张梓康带领大井龙狮麒麟团创作的《麒麟情》参加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他们从全省7个市共2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麒麟舞创新组金奖。张梓康说,《麒麟情》最大的创新是除了套路表演,还以舞台剧方式讲述故事,让麒麟文化融入故事之中,以故事感染人。

张梓康说,小时候,听到大街上有锣鼓声,父辈就带我们出去看麒麟舞表演,觉得这些舞麒麟的人很威风。“其实,每一个在黄阁长大的年轻人都有麒麟舞的记忆,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麒麟舞表演,更好地传承保护麒麟舞。”

“阿凡达”女孩终于等到爱 会泽小龙虾 游进大上海(脱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