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1998-2000)
人字洞遗址
攀登专项首席科学家邱占祥院士考察人字洞遗址(1998)
人字洞出土的灵长类牙齿化石
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平面图(2020-2021)
人字洞遗址出露的中华乳齿象的完整骨架(2021)
据芜湖市文保中心: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的?亚洲人类的历史最早可考在什么时候?24年前我市繁昌人字洞考古的重大发现,将古人类生存的时间推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震撼了整个科考界。
人字洞遗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西北约1.5公里的小山上。这本是一座海拔100多米的小山丘,山上光秃秃的,当地人戏称它为瘌痢山。但是很快这座山因为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而闻名遐迩。
1998年初,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启动,旨在中国大地上寻找200—4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很快,芜湖繁昌就传来有重大发现的好消息:
中国科学院安徽课题组组长金昌柱研究员,带队在长江南岸的繁昌,发现了人字洞的远古文化遗址。
1998年5月,考古专家金昌柱和郑龙亭来到繁昌瘌痢山。那天,夕阳柔和,他们用铁铲挖掘,令他们眼睛一亮的灵长类牙齿化石出现了。就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人字洞在世人的心目中成为叩问祖先的一道门。
人字洞遗址洞穴堆积厚度约30米、宽8至12米。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称“人字洞”。在1998年至2005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安徽博物院等单位通力合作,对该遗址的上部堆积进行了9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已故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鉴定确认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上百件以及有人工打击痕迹的骨制品数十件,这些文化遗物性质古老、简单、质朴,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已经能够利用铁矿石等原料来制作简单的石制品,并以动物下颌骨、肢骨和牙齿为毛坯制作骨器。与文化遗物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数千件、近百种且保存完整。
通过生物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表明,人字洞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220-256万年前。这对于探讨东亚人类起源,早期人类扩散生存的方式,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人字洞遗址是20世纪我们中国史前文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是目前欧亚大陆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我们华夏大地最早的古人类,可能就是从繁昌走出去的。
人字洞遗址在2006年5月以旧石器文化遗址的性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为止,人字洞遗址还保留着十多米厚的富含动物化石和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堆积等待发掘。
2019年12月,繁昌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新启动“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考古系统发掘过程中,又发现了十几件远古人类加工和使用过的石制品、骨制品和一具成年个体中华乳齿象化石,中华乳齿象比现生的亚洲象要古老,这对于人字洞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
24年前,人字洞遗址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拉开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的序幕,现如今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还在紧锣密鼓地持续进行。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人字洞遗址还将开展一次主动性考古发掘。
近年来,芜湖市繁昌区聚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扎实推进人字洞遗址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先后实施遗址除险加固和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建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字洞遗址考古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筹划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人字洞遗址实践教育基地,完成《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下一步将完成人字洞遗址展示保护大棚、遗址博物馆和多媒体科技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