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意外巨颏虎(A潘侯村材料,B公王岭材料)
巨颏虎各种以及中国与欧洲主要巨颏虎发现地点年代分布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ntinae)是欧亚大陆晚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食肉类动物。该亚科在中国的时代分布从晚中新世一直延续至中更新世。更新世时期中国的剑齿虎依然繁盛,包括两个常见类群:锯齿虎属(Homotherium)和巨颏虎属(Megantereon)。巨颏虎属的时代延续达200万年以上,地理分布范围广,从辽宁地区至广西地区均有发现。因此巨颏虎属在剑齿虎晚期演化和生物地层学方面均具有极大的潜在研究意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玉溪师范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中国的主要巨颏虎材料进行了回顾,对意外巨颏虎及重要相关材料进行了再研究,对意外巨颏虎进行了修订,并对其重要的动物地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最近,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该研究重点对比了产自山西临猗潘侯村和陕西蓝田公王岭的巨颏虎属材料(图1)。前者曾被定名为泥河湾巨颏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后者在当时被归为一个新种蓝田巨颏虎(Megantereon lantianensis)。但仔细研究对比发现,二者均具有明显的进步特征,与年代较晚、高度特化的意外巨颏虎(Megantereon inexpectatus)最为接近。这一结果也与上述两个地点的年代相吻合,因此两个地点的材料均应归入意外巨颏虎。泥河湾巨颏虎具有一些较为特化的特征,如P3与P4呈大角度相交。因此泥河湾巨颏虎与意外巨颏虎更可能处于两个不同的分支。而真巨颏虎(Megantereonmegantereon)在中国的延续止于2 Ma,和意外巨颏虎存在极大年代断层。旧大陆范围内与意外巨颏虎最为接近的是生活在非洲和欧洲的怀氏巨颏虎(Megantereon whitei),二者都具有明显退缩的P4原尖和大幅退缩的P3,二者可能属于同一支系,最有可能的发源地即非洲,其中一个分支从非洲迁徙至欧洲,另一个分支则迁徙至亚洲(图2)。巨颏虎个体较小,四肢较短,适合于隐藏在树丛中对猎物发动突袭,森林或是灌丛环境对其生存更加有利。而最新的环境数据表明在怀氏巨颏虎走出非洲和意外巨颏虎出现时,欧亚大陆上的森林有明显的衰退趋势。因此非洲巨颏虎支系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和当时的环境变化关联性不大,更有可能是受到古人类发展的压力所致。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21.0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