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探索东部滨海盐土区和西北内陆盐土区协同治理路径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了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我国盐碱地类型多,不同盐土区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明显,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既要分区分类,也要互通互补。2017年以来,江苏在对口支援新疆克州的工作中持续关注盐碱地改良利用问题,并结合两地实际,探索了一条东部滨海盐土区和西北内陆盐土区协同治理的路径,拓宽了盐碱地治理利用的思路。

梳理克州需求把脉盐碱地改良利用难点堵点

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是我国南疆边陲重镇,有着“万山之州”的美誉。2017年,江苏第九批对口支援克州的援疆干部通过调研发现,农牧业是克州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克州农牧业发展却深受土壤盐渍化的困扰:全州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已近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干旱盐碱荒漠草场占全州5000多万亩草场中九成以上,冬季牧草缺口巨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壤盐渍化趋势,仍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

“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理,改良盐碱地最快的方法就是大水洗盐。但克州年降水量仅有200—300mm,而年蒸发量却超过2000mm,可用水资源非常有限。同时,大规模水利工程需要的资金量很大,想通过洗盐的方式解决克州土壤盐渍化问题基本没有可能。相反,蒸发量和降雨量的悬殊还使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盐分随水体蒸发,更快积聚到土壤表层,加速了耕层土壤的盐渍化进程。”克州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海如拉·木萨说,“这样形成的连片重度盐碱地,仅在我们阿图什市格达良乡,就有10万亩以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灌区土壤盐渍化遥感调查报告》显示,新疆耕地土壤盐渍化面积近2000万亩,其中南疆地区超过1000万亩。为了改良盐碱地,我们之前试验了很多土壤改良剂产品和改良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寻找一条水资源消耗少、资金需求低的盐碱地改良利用途径,扭转克州土壤盐渍化趋势,是对口支援克州的重要突破口,对克州乃至南疆盐碱地的治理利用和农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江苏优势探索以种适地的盐碱地治理模式

江苏苏北地区与克州纬度相近,并拥有近千万亩持续淤涨的盐碱滩涂和丰富的耐盐植物资源,盐碱地改良利用历史悠久。仅1901年张謇兴办“通海垦牧公司”以来,江苏就先后有近千万亩盐碱滩涂被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众多科研院所和国营农场围绕盐碱地改良利用持续开展研究实践,先后提出了盐土植棉、种稻洗盐、养鱼改土、渔粮轮作、种养循环等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模式,累计匡围211个垦区,将400多万亩盐碱地改为良田,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积累了丰富的品种、技术和人才储备。为破解克州盐碱地改良利用难题,2017—2018年江苏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广泛征集耐盐植物品种和盐碱地改良产品在克州开展试验,并多次邀请盐碱地改良专家前往克州出谋划策。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等单位的多个耐盐植物品种在盐碱地田间筛选中脱颖而出。一个通过筛选适应克州盐碱地的耐盐植物品种、提升盐碱地利用效能的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江苏沿海滩涂地处全国南北方地理交界,雨热资源丰富,耐盐植物种类多达400余种。我们发挥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通过收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建设种质资源保存库和保存圃,优化植物耐盐性评价方法,选育了一系列耐盐蔬菜、耐盐绿肥、耐盐牧草、耐盐苗木和生态修复草品种(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土农业研究室主任邢锦城说,“在无法种植常规作物的盐碱地种植耐盐特色植物,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的收益,还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抑制土壤返盐,并使有限的水分随着植物根系渗入到土壤中,加快土壤盐分的淋洗,根系和凋落物还可以提升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含量,最终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另外,碱蓬、盐地碱蓬、盐角草等盐生植物,还可以直接从土壤中吸收盐分,降低土壤盐度。”依托江苏沿海滩涂丰富的耐盐植物品种和优越的繁育条件,将改良克州盐碱地土壤适应作物转变到筛选耐盐作物适应盐碱地的思路上来,可以显著降低淡水资源消耗和资金投入,有望成为克州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途径。

建立交流平台加快技术落地和人才培养

探索克州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新模式并非旦夕之功,离不开江苏和克州两地专家长期持续的协作。为确保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加快技术落地和人才培养,2018年10月,在江苏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克州盐碱地改良人才工作站”挂牌成立,聘任邢锦城担任首席专家。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耕地环境站等相关单位与新疆克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对接,确保工作站实体化运行。

“盐碱地改良人才工作站旨在建立两地技术人员稳定的交流渠道,向克州地区输出江苏省成熟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和耐盐植物品种,协助克州培养一批盐碱地改良科技人才,为克州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为两地农业交流合作提供桥梁和窗口。”邢锦城说,“人才工作站建立5年来,历经3批援疆干部,先后开展现场展示和技术交流活动20余次。在两地专家的通力合作下,克州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进展顺利,通过适生耐盐植物品种筛选、盐碱地植物高效栽培、耐盐植物轮作改良模式构建和理化改良措施集成等研究,集成了以‘碱蓬降盐、田菁改土、饲草增效’为主要轮作模式,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相结合的干旱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建立了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在扭转克州耕地次生盐渍化进程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揭榜重点课题拓展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空间

虽然基于耐盐植物的生物改良措施具有耗水少、成本低的特点,但耐盐植物也有自身的耐盐阈值,当土壤盐度过高时,耐盐植物生长困难,盐碱地改良效果下降。因此,当前基于耐盐植物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往往在盐度10‰以下的盐碱地中应用。但克州境内盐度高于10‰的盐碱撂荒地面积仍然可观。2021年,为解决制约克州基础行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改善的重点问题,江苏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建立了“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国发布重点课题攻关公告,并将“克州重度盐碱地改良利用”设为课题之一。经多轮评审,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土农业团队揭榜该课题。揭榜团队依托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和抗盐栽培技术储备,通过创制抗盐型种子丸粒化配方、筛选专用型土壤改良剂、研发耐盐植物节水栽培技术,进一步提升植物的耐盐阈值,将基于耐盐植物的盐碱地改良技术的适用盐度区间由10‰以下提升至10‰以上。2023年2月,“克州‘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探索的基于耐盐植物的盐碱地改良技术被写入其中,为下一步克州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明确了方向。

“看到我们合作社以前的撂荒田今年种上了棉花,有好多棉农来找我买碱蓬种子和改良剂,我跟江苏那边联系了,尽量为他们提供。”克州阿图什鑫宏源农业农技合作社负责人刘先标说。鑫宏源合作社耕地面积有3000多亩,盐渍化耕地约占三分之一,是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示范展示基地之一。

东部滨海盐土区的耐盐植物品种栽培加快了西部盐碱地改良利用,西北内陆盐碱地巨大的用种需求带动了东部滨海盐土区耐盐植物产业发展,提升了盐碱地产出效能。东西协作的模式走出了一条滨海和内陆盐碱地改良利用优势互补、经验互鉴的途径,拓展了滨海盐碱地耐盐植物资源及生物修复技术的利用空间,丰富了西部干旱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技术路径,对于助推克州及南疆地区农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阅读:
江苏启动首个省级科技成果评价地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美军能用25年的濒海战斗舰服役不到5年就退役,又因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