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报告解读丨种业与高标准农田护航 产粮目标第九次锁定1.3万亿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今年将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去年我国已经取得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再次提出“1.3万亿斤以上”这个目标,意味着将冲刺“二十连丰”这个目标。如何在高起点上继续保障稳产丰产?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

报告解读丨种业与高标准农田护航 产粮目标第九次锁定1.3万亿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受访者供图

1.3万亿斤来之不易

我国粮食产量在2015年始登上1.3万亿斤门槛,2022年达到1.37万亿斤,其中,作为口粮的小麦、稻谷等,自给率超过98%,刘录祥表示,“粮食的连续稳产丰产,为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也要看到,每一次的丰收,都特别的来之不易,尤其是2021-2022年度,夏粮生产中1.1亿亩冬小麦晚播,秋粮生产中南方遭遇六十年不遇的旱情……在众多不确定风险影响下,我们依然取得了丰收,背后是政策、科技等全方位的支撑。”

“去年十九连丰的取得,首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结果,”刘录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事关十四亿人的口粮,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政府个工作报告年年都在强调粮食安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狠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列入会议内容,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要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中央年年强调粮食安全,出台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政策的同时,各地方也把粮食生产作为重要任务,刘录祥说,“从以前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现在的党政同责,地方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未来如何保障稳产丰产

十九连丰之后,下一个目标是二十连丰,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影响着农业生产,极端天气频发,如何才能在不利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产丰产?

刘录祥表示,从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一号文件,再到政府工作报告,为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科技的发展,也是粮食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在迅速提升。刘录祥说,“藏粮于技科技为粮食生产插上了翅膀。在未来,持续不断的科技攻关,对未来的粮食生产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种业翻身仗,卡脖子问题攻关、机械化率的提升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提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从67%提升到73%。”

种子与耕地,是农业的两大基石,自中国农科院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持续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耕地有限,培育高产优质的种子尤其重要,如小麦,过去10年中,由于多个重大品种的推广,小麦单产由2011年的322.55公斤/亩增至2022年的390.4公斤/亩。”刘录祥说,“耕地方面,我国实施了多项耕地保育政策和措施,如黑土地保护、南方红黄壤改良、盐碱地改良利用等,其实都是在保护粮食安全的根基。今年也是如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一次特别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新建4.55亿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是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也是未来稳产丰产的重要基础。”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曹晶瑞

编辑唐峥

相关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重申“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难点何在? 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详解粮食将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