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详解粮食将从哪来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曹晶瑞)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而作为工作报告里的“新名词”,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在此前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正式亮相。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专家指出,通过农田增产和降低粮食生产全链条损耗,将有望让新一轮产能提升计划如期达成既定目标。

我国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启动于2009年,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3月5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介绍,上一次的行动持续了12年,12年中,我国粮食产量从2008年的刚过1万亿斤,到2020年达到了1.34万亿斤,上了三个千亿斤的台阶,而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达成目标方面一样前景乐观,尤其是近年来保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为产能提升提供巨大的政策支持。

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详解粮食将从哪来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受访者供图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随后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为何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计划?刘录祥介绍,从外部环境看,受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外部因素导致的国际粮价涨幅很高,涨价很快,全球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加强,我国是人口大国,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保障粮食安全尤其重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由粮食转化的肉蛋奶等消费大幅增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仍会不断增长,有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还将增长15%-20%。

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潜力何在?又该如何把潜力变成产能?刘录祥介绍,粮食产能的不断提升,需要政策的持续保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面支撑。

政策方面,我国一向特别重视粮食生产,刘录祥说,从中央到地方,粮食安全的警钟长鸣,粮食生产的责任不断压实,这为稳产丰产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

在科技方面,种子和耕地两大因素,需要不断进行攻关和提升。刘录祥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我国水稻、小麦等单产,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上的高产水平,但在玉米、大豆等方面,只有国外一流水平的60%左右,产能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种业的持续攻关,加强对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同时也需要加强保护和提升农田质量的力度,让农田变成良田,变成高产的基础。

近期科学家田和农民田的产量差距备受关注,刘录祥表示,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以小麦为例,科学家的试验田亩产可以达到900公斤,而2022年全国小麦平均亩产只有390多公斤,这方面提升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通过技术集成推广,如果平均单产提升100公斤,就会带来巨大的产量增加。此外,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覆盖各个农业领域的产业技术体系,这是一个全方位、全覆盖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原有的农机推广、植保体系等配合,在应对农业灾害、推广技术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去年1.1亿亩冬小麦晚播,但我们仍然取得了丰收,当时数万名科技人员,数千名一流科学家长期深入农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小麦促弱转壮,保障了夏粮丰收,未来这方面的力量,仍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增产的同时,减损也是保障粮食稳产丰产的重要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全链条的损耗在8%左右,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会“省出”数百亿斤的粮食。刘录祥表示,损耗的降低,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的粮食,这需要技术、观念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降低机收损耗率,可以有效增加粮食产量,还有病虫害、物流、消费环节的损耗和浪费,也都有巨大的空间,所以,从各个方面看,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编辑唐峥

相关阅读:
报告解读丨种业与高标准农田护航 产粮目标第九次锁定1.3万亿 广西:持续深化整治违规吃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