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项全国大赛,郑大人再获金奖!
来源:郑州大学
10月13日至15日,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等部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南昌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大赛冠军争夺赛暨颁奖典礼。
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347所院校、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最终有1085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郑州大学多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涵盖学科交叉和跨行业创新,体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最终,物理学院《施必克——全球首创智能感知防水系统》项目荣获高教主赛道金奖;管理工程学院《竹兴万乡——竹制品行业领跑者》和物理学院的《Soundcompass---小型化高精度声定位传感器开拓者》项目荣获银奖;土木工程学院=《筑创未来-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安全卫士》和体育学院(校本部)《瑞火体育-全国青少年体育健康连锁品牌》项目荣获铜奖。学校在获奖总数上再创历史新高,也是第二次在此项大赛中获得金奖。
获奖项目介绍
物理学院
《施必克——全球首创智能感知防水系统》
项目成员:石九龙、彭飞、张冰冰、冯志超、何清叶、李嘉洋、闫湘之
指导老师:郭娟、郑国强、刘晓旻、张红英、郜超军
针对工程渗漏频发、渗漏率居高不下和堵漏困难成本高等问题,独立研发了具备渗漏检测功能的智能感知防水系统。项目使用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基体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渗漏检测传感器,将传统的防水卷材与微型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合,能够实现对建筑内部渗漏情况实时监测,精准预警的功能。
管理工程学院
《竹兴万乡——竹制品行业领跑者》
项目成员:皇甫晨晨、陈本海、张林、张月宁、张鑫莹、侯炳宇、刘一婧、郁卓、李静文、谷筱曼、韦祎、黄悦、梁湘、李纪凡
指导老师:朱永明、李尽法、林芳芳、彭超、刘莹
基于Hadoop,spark等开源软件构建大数据平台,搭建Hadoop智能算法的大数据分析模型,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市场,推出“互联网+传统竹制品行业”的全新产品服务模式。
物理学院
《Soundcompass---小型化高精度声定位传感器开拓者》
项目成员:滕振鹏、韩风涛、陈本海、刘佳丽、王生会、王浩宇、王美琪、刘开放、张旭辉、田申、杜雪超、于佳鑫、马秋阳、岳理政、张伟
指导老师:李磊、乔莹莹、郭海中、高扬、王千茹
基于MEMS麦克风阵列的小孔径高精度声源定位系统,搭建了基于FPGA数据采集和ARM系统控制的嵌入式结构系统平台,同时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到波束形成算法中,实现了小孔径与高精度的完美结合。
土木工程学院
《筑创未来-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安全卫士》
项目成员:尹路、王亚栋、高宁、雷波波、李冰心、刘明源、权自然、李小鹏、李蔻、赵毅、吴庆顺、李达、韩飞、张笛
指导老师:赵军、徐明亮
通过在前期以区块链为基础建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管家平台,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收集、分析、推送工程各阶段进程与质量报告,为业主提供可视化服务。
体育学院(校本部)
《瑞火体育-全国青少年体育健康连锁品牌》
项目成员:李春伟、王志远、孟家宝、刘赟、张梦芳
指导老师:何豪
秉承着用心浇灌未来的品牌理念,打破传统体育培训的限制,率先实现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连锁运营。
获得金奖团队介绍及专访
石九龙,本科就读于郑州大学物理学院,现为郑州大学物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得郑州大学首个全国机器人大赛水下采矿组冠军,首个国际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团队其他核心成员:
彭飞,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曾获河南省“三好研究生”、郑州大学“优秀研究生”、郑州大学“荣誉硕士”称号,曾获三次A类学业奖学金和一次国家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
何清叶,上海豫宏防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防水建材研发生产经验,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
冯志超,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曾获得多次各类国家级省级奖项,获得2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现就职于上海豫宏(金湖)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陈玮,香港中文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曾获得Robo Cup机器人大赛全国冠军,全国软件专业设计开发大赛总决赛二等奖,ACM大赛(ACM-ICPC)地区铜牌。
张冰冰,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传感与先进仪器。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发表SCI论文一篇。
李嘉洋,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在读本科生,曾获得“河南省三好学生”称号,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
Q:
您负责的项目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国家级金奖,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获奖感想吗?
A:
首先特别感谢学校、物理学院、材料学院以及建筑学院对我们项目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没有学校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和机会,我们团队也无法取得今天这个成绩。
其次很感谢我们团队的指导老师们,以及一直在背后支持和关心我们的各位老师。他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特别感谢我们物理学院的院长,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单崇新教授,单老师在百忙之中还经常亲自指导我们的项目,在我们迷茫困惑的时候及时指明前进的方向。
最后,我想要感谢我的队友们,没有团队所有成员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收获成果的这一天。
Q: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吗?
A:
施必克智能感知防水系统是一款具备建筑渗漏监测功能的产品,在传统的防水卷材基础上,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渗漏检测传感器,再通过互联网技术,结合无线通讯模块和云端分析预警平台,能够实现对建筑内部渗漏情况实时监测,精确定位,精准预警等功能。这套产品是我们全球首创的,据了解,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出现类似功能的产品。
Q:
关于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有什么故事吗?您是如何确定项目主题的?
A:
千百年来,房屋漏水一直困扰着我们。早在西周时期,十三朝古都洛阳就开始大规模使用瓦片进行建筑防水。唐朝诗圣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加描绘出人们对房屋漏水的无奈。
我的家乡是河南平舆,著名的中国建筑工程防水之乡,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身边很多长辈都从事防水相关的工作。研究生毕业后,我也毅然选择从事这个行业。后来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立志为国内防水行业尽一点绵薄之力。因为每年因建筑渗漏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5万亿以上,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损失,同时也给大人民群众带来极大困扰。究其原因,就是当建筑发生渗漏时,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导致钢筋长期被水锈蚀,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甚至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例如6·24美国迈阿密公寓倒塌事故,就是为长期渗漏所致。当发现渗漏时,由于防水层窜水,漏水点不一定就是材料破损点,无法精确定位到材料破损点,就只能从漏水点,采用大面积注浆的方法堵漏,这种方法成本高昂,且同样会导致积水无法排出,长期浸泡钢筋。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团队研发并投产了一种智能感知防水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防水膜主体,导电高分子传感网络、无线通讯模块和云端分析预警平台等组成,能彻底解决建筑物渗漏问题。在近1400年后的今天,我们防水人终于实现了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景。
Q:
您觉得是什么让我们团队能在如此“高手云集”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A:
我们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太大的短板,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均衡。创业是一个非常考验团队综合能力的事情,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一个项目本身也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创意就能够落地的,这就需要团队负责人的能力要更加综合全面,除了科研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财务、营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团队成员在所负责的板块一定要有足够强的专业实力,成员和成员之间形成互补,团队负责人统筹把控,确保各成员之间能够紧密配合,全面推动整个项目进展。
同时,纵观整个防水行业,施必克是全球第一个研发智能感知防水系统并投入工程应用的企业,这得益于我们完整的材料-生产-施工这一闭环产业链。我们的这套产品拥有高度集成,安装快捷,快速精准和高效节能这四大核心亮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急民之所急,忧社会之所忧,通过不懈的创新,彻底解决了房屋漏水这一长期困扰百姓生活的问题,为整个防水行业的发展,甚至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尽了绵薄之力。
Q: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不顺的时候,您是如何保持信心坚持下去的?在比赛中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A:
其实从立项之初到顺利结项,再到获得金奖,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答辩PPT制作这一块。我记得当时是4月份,我们做好了一版,然后交给张红英张老师看看,反馈过来的却是各种问题,格式不统一,亮点不突出,逻辑不连贯,总之就是一塌糊涂。要知道,这可是我们团队成员几经讨论,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做出来的,当时团队自信心和热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也比较着急,虽然我上大学时参加过很多创新比赛,也拿了不少奖项,但像互联网加这样高规格的大赛却是头一回。着急的不只是我们,张老师和郜老师也在时刻关注项目的进展,他们并没有责备或者说批评我们,而是鼓励我们不忘初心,永不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位老师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帮我们联系有大赛经验的指导老师,对我们团队进行了多次指导,问题比较大的,我们开研讨会,小问题就在线上请教。就这样,我们重拾热情,继续努力,团队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走到了现在。
所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伟大的毛主席不是也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其实,不光是参加互联网加大赛,我们做任何事情,想把它做好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是一剂良药。其次,我们要善于借助身边的各种资源,这样才不至于孤军奋战,最重要的就是自身坚定的信念,那是对胜利无比的渴望,不忘初心,永不放弃。
Q:
可以简单谈谈您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吗?
A:
说实在的,经历整个项目之后,再回首过去忙碌又充实的几个月,感受颇多。
首先就是创新的重要性,做项目做科研,如果没有创新性那就是重复别人的工作,毫无意义。但是创新又不是纯粹的无中生有,创新是在巨人肩膀上的升华,就像我们这个智能感知防水项目,它是在传统防水材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次,创新要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目的。这样创新的成果才能创造社会价值,才能转化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创新是为了能解决或者更好地解决某个或者一系列问题,否则,创新岂不是成了空口号。
还有就是良好的心态,没有哪一项研究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哪一位成功人士是一夜成名的,他们经历的失败我们可能看不到,他们付出的艰辛我们可能不关注,但失败和付出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言败,要不忘初心,永不放弃,只有这样,团队才能不失斗志,不失凝聚力,才能走的更远。
最后,令我非常高兴的是,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坚如磐石的团队,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收获,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因为有了这样的团队,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去实现任何梦想。
Q:
请问您对以后的师弟、师妹们参加此类活动有什么建议?
A:
首先,你们选择参加创新比赛,说明你们已经有了面对挑战的勇气。但创新创业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不要寄希望于一场比赛或一次创业就能取得成功。创新创业是没有终点的,而是一个持续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过程中的失败和成功都只是这条道路上的风景,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保持持久的激情,才能一直走下去。创新创业的过程也不是某个人独角戏,它考验的是团队的凝聚力与队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充满荆棘的创新创业道路上,队友之间的鼓励与帮助是前进动力的保证,这样才能最终既收获胜利,又收获友情。有了攻无不克的团队,才能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
Q:
队友眼中的石九龙是怎样的?
A:
石九龙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整个项目始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他是团队凝聚力之源。九龙比我们要年长一些,在困难面前,他总能沉着应对,处变不惊,然后有条不紊的给我们分配任务,解决问题。神奇的是,最后总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做项目的过程中,他又是那么的“斤斤计较”,一点点小问题都能被他“放大”,他追求完美,却又不过分要求刻,因为他了解所有队员,他知道我们能做成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他就像一位大哥一样照顾我们,我们所有人在他面前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正是在这样一位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各成员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走到了现在。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围绕教育部提出的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六项举措,依托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以平台搭建为着力点;以机制探索为突破点,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学校先后举办“中国——以色列创新创业教育高层论坛”、承办“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荣获“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打造河南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助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