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书育人,荣获特等奖,做学生的大朋友,他用行动诠释何为“师者”!
来源:郑州大学
日前,由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教育厅主办,黄淮学院承办的河南省教育系统2020年教学技能竞赛决赛在黄淮学院落下帷幕。历史学院吴志远副教授作为郑州大学唯一文科组代表参赛,用前后相差10秒的时间,圆满完成了比赛,获得了河南省2020年教学技能大赛文科组第一名和特等奖。“我把每次练习都当做比赛,经过几个月的练习,终于把演讲时间控制在24分40秒-50秒之间,这样就可以做到不扣分”吴志远笑着说。
获奖:心无旁骛实至名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不足两刻钟的时间,从前期的选题,到后期的一遍遍的打磨锤炼,吴志远付出了良多。
在演讲选题上,他精挑细选,“我想,作为郑大的双一流高校文科老师代表,一定要讲出的和其他的大文科不一样的内容和特色。”他从学校文化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遴选了五个选题,最终以抽签制的方式抽中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预选工作”,短短二十五分钟,他将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变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预选工作的流程,一一列举,详细展现。通过人物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一批明清知识分子和科举相关的有趣故事,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在抽丝剥茧的讲解中,循序善诱地引导学生收获知识,并深入思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最终荣获特等奖。
看似是这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实际是五年来扑下身子,在教学第一线上的自我琢磨。“2015年我作为青年教师参加了河南省教育系统大赛,当时得了一等奖,没能冲进特等奖,五年后我又站在这里,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实战经验上,或是临场应变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其荣获特等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赛前期,他一遍遍的修改课件,力求尽善尽美,研读把握大赛细则,在仪表仪态、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此外,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制的河南省教学名师曾利娟和曾获得过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的周荣芳等教学名师的现场指导,也使得吴志远信心倍增,在所讲的“明清科举考试预选工作”中强化了思想政治导向,在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
谈及本次教学技能大赛获奖,吴志远感慨良多。在所有参赛老师中,他是唯一一个除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担任行政工作的教师。作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又适逢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收官之年,更是历史学院全体师生全力冲A的重要时期,学院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因此,吴志远在准备比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准备初赛时,恰逢全省高考文综阅卷,吴志远担任河南省文综阅卷组组长,“白天非常严,不允许带手机,只能趁晚上休息的时候,反复思考课件,一方面要把高考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圆满完成,又要挤出时间准备初赛,好在从初赛冲出去,当时也是捏了一把汗。”吴志远说道。学校相关领导、历史学院党政班子、宣传部、校工会、教务处也都给予了他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也成为吴志远心无旁骛、专心备赛的坚实后盾,在比赛中发挥出了最佳水平。
河南省2020年教学技能大赛
文科组第一名和特等奖获得者、历史学院吴志远副教授
教学:三尺讲台传道授业
从教以来,吴志远都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上硕果连连,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学技能标兵、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委宣传部青年理论专家、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首批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以及连续数年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教师”等荣誉。
但吴志远的魅力,不仅体现在他厚重的专业积累、教学成果上,还体现在他的教学理念中。“一定要做学生的大先生”,他始终把“培根铸魂”当作教学信条,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讲,经常都是短短一节课准备一周,他说,上好每一堂课是对讲台最好的告白。在教学内容上,吴志远经常以科研促进教学,先后在人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双崖文集>注释与辑录》、《传习录》、《中国服饰与图鉴》等专著多部,“我是坚决杜绝一本教材或一个议题教几个学期,每次上课都要有新的突破,争取把学术上最前沿的知识带进课堂”,为了上好《量化史学研究》这门课程,吴志远主动联系海外知名高校的教授,把上课要讲的内容远程连线,让教授们反馈意见,这样能够把国外的研究成果也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2002年,吴志远考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8年前往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博士毕业后回到郑州大学任教,至今已有8年时间。对于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习工作了十余年的吴志远来说,历史学院嵇文甫、秦佩珩、荆三林、李民等老一辈学者传承下来的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历史学院院训“坐风立雪,求是维新”深刻地影响着他。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吴志远时常思考当今学子的学习初心是什么?学生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正是在这样的疑问中,他愈发感到身为一名历史老师的责任和担当。他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正确的历史观。“一定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个非常重要。”吴志远说道。
韩愈曾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以今人视角观之,传道、授业、解惑,这六字箴言说起来不难,要想真正达到实属不易,更何况还要与时俱进地革新教育理念,培育时代“新人”,这是吴志远“一辈子追求与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正在授课的吴志远
育人:亦师亦友润物无声
吴志远风趣幽默、儒雅随和,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深受学生喜爱。但对于他而言,除了传道、授业,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扮演着一个亦师亦友的解惑角色。
他更像是学生们的“大朋友”。每当同学有科研上有迷茫困惑时,吴志远常以亲身经历为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将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他对学生的关注谆谆如父语,殷殷似有亲。对于学生不同的职业规划,他始终保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从来不会否定学生任何一种发展的可能性。他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关爱融入日常点滴之中。疫情期间,他心系学生,趁上网课的间隙里对学生们进行心理疏导,并叮嘱大家:“宅家战“疫”,做好自身各项疫情防护工作外,还应积极投身所在地区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者队伍,锻炼和磨练自己。”在吴志远的潜移默化下,学生蒋玉晨连续58天下沉基层,被评为抗疫优秀工作者。“一个多月的‘下沉’经历,不仅是个人履历上的历练,更是一名年轻共产党员党性上的沉淀,党员从一个身份,转变成了一面旗帜!”蒋玉晨说。
此外,作为一名篮球爱好者,即使工作繁忙,吴志远也会抽出时间为历史学院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助威,他还时常指导篮球队的训练方式和战术运用,点评每一位队员的表现并指出问题所在,这种实战中的教导方式对于每一位篮球队员来说弥足珍贵。“我们都喜欢和他打球,从吴老师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他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历史学院的男篮队员们说。吴志远认为,师生之间应该亦师亦友,我希望他们把我当成一个大朋友,我们一起聊天、学习、打球,共同探讨一些话题。
吴志远和学生们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郑州大学有无数像吴志远一样优秀的教师,正在努力践行“挺起脊梁,求是担当”的理想信念,以其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敬业朴实的处事风格,高超的学术造诣,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用实际行动为满足中原亿万父老乡亲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期望而不懈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