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原标题: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雕像

是纪念先贤、激励后人的载体

在千万次雕刻之间镌刻着永恒

他们岿然不动

但稳而持重,厚德载物

存在于旧的时光里

却能带给华农新的感动

十四座雕像

静默不语地伫立在校园里

我们每天都能与他们相见

但你真的了解每座雕像背后的故事吗

现在来跟小新玩个游戏吧

我说你猜

看看你能猜对几个

01

他曾以耒耨之利教天下,

为华夏大地带来五榖农耕;

他曾尝遍百草、留下旷世医学经典,

不求流芳百代,

但求解治人间病痛,

强忍奇毒折磨,

只为穷尽中医药理;

薪火相传,世代炎黄子孙尊他为药神,

上古传说,积淀永垂不朽的民族之魂!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神农

神农,上古传说中三皇之一,即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古籍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制耒耜种五谷,教导民众垦荒种植粮食作物,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神农雕像由90届校友捐赠神农广场建设工程并捐赠神农氏雕像,华农学子当继承神农事事躬行的精神,在实践中做学问。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2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直到今日,

他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他曾因仕途不顺而周游列国,

最后选择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

并作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他有着山的沉稳,

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也如水般隽永,

发出了那句令古今智者为之共鸣的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孔子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名“丘”,字“仲尼”。壮年时因不满于鲁国现状,不愿出仕为官,之后潜心修诗书,定礼乐,课生徒。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饱经磨难却壮志难酬。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对后世儒学壮大发展影响深远。

孔子育人观以修身为中心,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成为君子,同时强调治学要“由博返约”,认为非“博大”无以至“精深”。华农校训“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由来也受到了其思想的影响,只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做到文理兼容、百科兼纳,做一个专业领域游刃有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孔子雕像位于鄱阳湖畔。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3

《咏志》中曾赞扬他: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他曾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推翻中国两千年帝制。

他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精力,

在历史上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他因重视教育而成就了与华农的渊源,

其精神早已在百余年进程中融于华农血脉。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早年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孙中山先生有着强烈的革命意志,并且始终不动摇。即使其间多次革命,多次失败,甚至使他流亡海外,但他依旧没有放弃革命,始终坚持不懈,只为了改变中国的现状。

华南农学院是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由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三源并流”而成。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向我校捐赠了孙中山先生铜像。铜像伫立于红满堂南面,孙中山先生还似当年,气宇轩昂、目光如炬。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4

他一生辗转多地,

毕生致力于农业教学与科研

时代愈是动荡,

他愈是潜心于研制实业,

以实干抵御强敌

“敬献居”留下了先生无人能及的美誉

儿女在战场上牺牲的身影

彰显了他的民族大义

他把发展农业化学事业落实在祖国大地上

一片赤诚,终生奉献!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利寅

利寅(1870—1954年),字寿峰,广州花县花山镇新和村(古称小㘵村)人。著名教育家、农业化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建校先驱之一,是国立中山大学及其农学院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农学院的农业化学系及多门课程的创建者。曾主持创办广东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广东化学支会和《广东化学会实业报》,写过许多有关农业化学的著作,毕生学术成果丰硕。

他曾在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上发表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戊申年报告》,奠立化合物中文命名方法,让国人更多地了解并学习化学。1936年农学院为利寅专门修建了教授楼叫“敬献居”,邹鲁校长亲笔石刻。前校长戴季陶为利寅住宅捐资3000元以贺其任职28年。利寅是广东省唯一受校长赠予住宅的教授。

利寅雕像位于杀虫植物标本园内。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5

人敬称之为竹铭先生,

一生朴素,治学严谨,

守望于稻田,桃李满天下。

他是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一生学农、爱农、务农,

生前守卫稻田,

身后守护华农。

他曾经说过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君子如茶,

将苦涩留给自己,

却将甘醇回味留给后人。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丁颖

华农无人不晓的丁颖院士,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州人,他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出生贫困农民家庭的丁颖院士曾为振兴中华农业而立志学农,他深知农民的苦,因此一生致力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扎根于稻田,奉献于科研。他曾在战火纷飞,国家动荡的时代,临危受命,肩负起兴办农学教育的责任。他曾对自己约法三章:不涉足官场,不积累财产,只当好教授。他曾深受农民兄弟的尊敬,他们亲切地称他为“谷种佬”。

他是一位背负重任而踌躇前行的开拓者,他心中最炙热的底色是红色,一生为国,终成“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让“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薪火相传。

丁颖雕像有两座,一座位于教一前面,一座位于昭阳湖畔的院士广场。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6

他曾远赴美国求学,

因心系祖国,毅然返回故土。

祖国海南五指山上的土地,

留下了他先行的足迹。

他手有乾坤,心有嘉勇,

不辞艰辛地收集上万种动植物标本,

一字一句编就自然巨著。

他从不居功索取,但一生荣誉不朽。

五彩的标本,他是永不褪色的精神风骨!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陈焕镛

陈焕镛院士,字文农,号韶钟,著名植物学家,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创办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学专刊《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主编了《中国植物志》《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等专著,在农林植物研究所建设的过程中,把标本和书刊的交换作为重点工作,为研究所的世界植物标本的丰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陈院士不仅好学博览,精通植物专业,对西洋古典文学亦潜心研读。他是一名爱国者、演说家、美食家、园艺家,毕生工作勤奋,治学严谨,为中国植物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焕镛院士雕像位于昭阳湖畔的院士广场。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7

他考察深山密林,

踏遍青山采标本。

挥手四十春,

创造“陈列辅导”法,

桃李吐芬芳。

编写《中国植物志》,

留下一把绿色钥匙。

国难日亟,

“谢却黄金返璞真”,

恢复科学生命。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蒋英

蒋英,原名蒋积英,号菊川。他是著名植物学家,是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植物志》第63卷和第30卷第2分册,并先后参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专著的编写,是夹竹桃科、番荔枝科等类群的世界权威,为我国植物分类学基础研究和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橡胶产业、麻产业和医药资源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在华农林学系任教多年,培养了一批卓有建树的植物分类学家。他还参与了多本教材编写,创造了“陈列辅导”教学法。蒋英先生一生鞠躬尽瘁,踏遍千山万岭,采集植物标本超过20万份,木材标本上千份,发现我国植物新种230个、新属10个,发表论文75篇。他曾与老师陈焕镛教授一起创立了中山大学农学院植物实验室,即现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前身。

蒋英雕像位于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院楼内。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8

他出生名门,

良好的家风深深的影响着他

他视高官厚禄如敝屣,

却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秉持着“先学校,后自己”的信念

走过了“双肩担”的42年院长生涯

他治学严谨,基础深厚,学识广博

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

他矢志不渝,扎根基层

见证华农百年历史变迁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李沛文

李沛文生于广西苍梧农村,得益于父亲“一切都要自食其力,不要站在我的肩膀上”的教育观和爱国思想的影响,他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选择了“农业救国”。在国家局势动荡时,他放弃了美国优渥的工作条件,毅然归国。学成归国后,他在科研工作中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做出惊人的成绩。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成就了成熟期不同的龙眼、荔枝能同一时间上市的盛况,还创立了国内一流的“大唐香蕉”品牌。在农学院陷入困境时,他选择了离开家庭,只身奔赴粤北山区,主持农学院工作;利用晚上时间,在昏暗刺眼的煤油灯光下帮学生补课;带领师生辗转偏远贫困山区。他因此辛劳过度,患上重病,几至不起。纵观他42年的院长生涯,受命于危难之际,与农学院共生死、同存亡,几经沉浮,矢志不渝,见证华农百年历史变迁。

李沛文雕像位于园艺学院院楼内。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09

他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

幼时当看到虫灾导致农作物连年歉收,

穷苦百姓食不饱腹,

便立志要掌握杀虫本领,为民除害。

在战火不断的动荡时期,

他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

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投身于祖国的农业建设。

研究需要坚守,治学需要传承。

他不喜欢被称呼为“院士”、“院长”或“专家”,

一声“赵老师”

足以道尽我国农业发展的冉冉希望。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赵善欢

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被选送赴美国深造。1939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华南农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在水稻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有机合成杀虫剂、植物质杀虫剂、昆虫毒理学、害虫不育与昆虫激素等方面,成果斐然,造诣殊深。他与王鉴明等提出水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学术观点;率先提出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的“杀虫剂田间毒理学”;他提出以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剂作为第三代杀虫剂的新概念。

赵善欢先生曾在华南农业大学一号楼建立了昆虫毒理研究室,开创了杀虫植物标本园。“一号楼精神”即为赵善欢精神,这种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射在一批又一批的华农学子身上,也照亮了我国昆虫毒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领域的前途。

赵善欢院士有两座雕像,一座位于昭阳湖畔的院士广场,另一座位于杀虫植物园。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10

为人民立志,为祖国奋发,

国外舒适的条件留不住他,

只为倾尽毕生所学为祖国奋斗终生,

最终成为“华南生物防治之父”

“蛰,藏也。”

一生“深耕”于农田,

无悔“蛰伏”于民间

他像一块肥沃的土地,

以自身心血培得桃李繁茂。

其朴素的名字扎根于大地,

如丰碑般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蒲蛰龙

蒲蛰龙先生1935年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先后到燕京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1949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教授、系主任,后调中山大学任教授、副校长等职。

他是杰出昆虫学家与教育家,早年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获得成功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毕生从事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微生物防治与昆虫病理学的研究,在诸多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在昆虫学方面基础厚实,造诣精深,硕果累累,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在华南农学院期间,他是昆虫毒理研究室的一员,与赵善欢等杰出的学者一起在害虫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这些都为今日华南农业大学的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实验室能够被评为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打下了坚实基础。

蒲蛰龙院士雕像位于昭阳湖畔的院士广场。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11

他曾踏遍广东、海南和江西的土地,

只为找到水稻之祖——

“野生水稻”,

年逾古稀的他握着稻种笑得像个孩子。

他曾在生命蜡炬燃尽之际,

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给华南农业大学,

以支持教学事业。

他曾因生活节俭,

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衣院士”,

衔接着清贫朴素与慷慨无私的桥梁

是大爱无疆。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卢永根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出生于香港,从小接受中西方综合教育。他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他曾三拒亲人让他留在美国的建议,他热爱祖国,坚信祖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卢永根是稻作科学家丁颖院士的学生,他跟随老师跑遍全国的稻区收集稻种,老师逝世后,他继续带着学生,悉心保护着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并加以研究。卢永根一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一心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与祖国和人民共奋进、同成长。

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卢永根院士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2019年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追授卢永根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卢永根雕像位于昭阳湖畔院士雕塑广场。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12

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祖国的稻田上,

以农报国,是他一生的执念。

除了水稻,他眼中没想过其他事。

他固执,

就为了老百姓一碗握得住的米饭

他坚定,

不为权贵,只为真理,唯信“两论”。

一声“祥叔”、一声“恩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四号”,

在田间飘着稻香,为他送去永恒的敬意!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黄耀祥

黄耀祥院士,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理论基础理论研究专家。广东省开平人。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历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少时家境贫困,但立志发奋读书,在目睹家乡贫困落后、农民终年辛勤不得温饱的境况后,他决心从物理系转专业到农业,主攻作物遗传育种学,师从丁颖院士,获得老师的器重。

他总结出作物生态育种决策,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促进我国籼稻矮杆化,居国际领先地位,他也按照自己设计的技术路线,以“生态育种”为导向,从“株型育种”进发,沿着“矮化”、“丛生”、“早发快长”、“穗大粒多”等目标,逐步将矮化育种推向前进,被誉为“中国半矮杆水稻之父”。

黄耀祥院士的雕像位于昭阳湖畔的院士广场。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13

他曾于动荡年代

一边教书上课,一边报考大学,

时代的困境淬炼了他顽强拼搏的品格;

他曾远行千里,

求学于异国他乡,

与志同道合的知己

携手引进昆虫学科的前沿技术;

他曾抓住1978年的春天,

带领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迈上新台阶。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昆虫学家奋发向上。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庞雄飞

庞雄飞,广东佛山人,昆虫学家。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59年获莫斯科农学院农学副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异国留学期间,他与同为昆虫学研究生的李丽英相爱,俩人学成归国后结为夫妻。庞雄飞的女儿庞虹也继承了父母的事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昆虫学家。

回到华南农学院后,庞雄飞同时开展昆虫学的教学工作、害虫防治中的生态学和天敌昆虫的分类利用问题的系统研究工作。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条件,参与组织教学小分队,带领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传授昆虫学和害虫防治知识,开展天敌昆虫分类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后,庞雄飞教授与其他骨干力量一道抓住学科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制定了学科稳定而先进的研究方向,带领我国昆虫学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庞雄飞院士的雕像位于昭阳湖畔的院士广场。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答案哦

14

她巾帼不让须眉,

身出名门,心系科学。

以显微镜为窗口,

窥探微生物世界,

毕生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

身背九颗钢钉,

拖着病体,

仍然坚挺科学一线。

晚年捐赠毕生所得,

汇一条奔腾不息的科研长河。

日夜伫立在华农校园,他们是谁?

郑儒永

郑儒永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她出生金融世家,背倚金山银海,却选择了两袖清风加入中科院。她曾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她曾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她曾在1987年主编完成《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时至今日,郑儒永院士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她即使身患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身背2根钢柱和9根钢钉,仍然选择了为科研奉献自我,以钉子般的精神坚挺在科学一线。她常说:“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于是在耄耋之年,郑儒永院士向国家捐赠了150万元。

郑儒永院士雕像位于昭阳湖畔的院士广场。

上下滑动查看

大家猜对了几个呢?

快在下方评论区告诉小新吧!

十四座雕像是凝固的记忆

在流年中守住最初的感动

以缄默无言

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也讲述着华农的故事

他们睿智的目光,昂扬的姿态

仿佛在对经过的学子们说

年轻人,奋斗吧!

华农的明天是你们的!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

华南农业大学公众号:

《新华社、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报道“布衣院士”卢永根》

《让学习永不枯竭的动力,究竟在哪里?》

《校长寄语|“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原来,孙中山先生与华农有那么深的渊源!》

《大学精神大家谈|“华南农大精神”诠释,哪种说法更贴切?》

《华农史上最牛学霸:4年读完本硕博,26岁当教授》

《悠悠百年|你见过华农十大院士的学籍卡吗?》

《4000万元扩建校医院,“神农广场”落成……只因有他们!》

《华农大师真不少!他定名植物新种200多个,是三个植物分科的世界权威》

《他出身名门,却选择农业报国,开创了多个华农第一》

华南农大校史馆公众号:

《昆虫科学泰斗,立德树人良师——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庞雄飞》

《华农这位院士终生与昆虫打交道,一家三口都是昆虫学家!》

《焕镛木长青,韶钟风骨存—记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陈焕镛院士》

《26岁任教授!他是一代昆虫学大师!》

《记华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

华南农业大学官网:《华农名人》

学习强国公众号《[纪念孔子诞辰]九幅画回顾孔子的一生》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公众号:《[年度感动人物提名]郑儒永:科学一生献给祖国》

华农档案公众号《校园记忆|百年人物——郑儒永》

人民网《投身民主革命,孙中山生平简介》

南方日报《“布衣院士”卢永根》

广州日报《赤诚书写我和我的祖国》

广州农业信息网《黄耀祥院士夫人回忆丈夫:“除了水稻,他没想过其他事”》

中国知网:广东省科协周新宇:《民以食为天—访著名育种专家黄耀祥院士》

文字|融媒体工作室鲍颖婕钟宙伶吴希怡陈欣梅李碧月

图片|融媒体工作室陈昕杭任芷欣刘怡君郑采青

设计|融媒体工作室邱思敏

责任编辑|谢韩

审核|方玮

相关阅读:
瞧给他们兴奋的。 柳叶刀发表新研究 专家推算我国有983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