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毕业季 研究生导师:李斌、陈跃来的育人故事

原标题:毕业季|研究生导师:李斌、陈跃来的育人故事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又是一年毕业季,学校面向全体硕博士毕业生开展“我的导师”征文活动。征集的故事里有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良师”,也有日夜相伴、贴心交流的“益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些关于“我与导师”的点滴记录,感念师生之情,也感恩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导师简介:李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我校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曾获第十届“中国医师奖”、首届“上海市仁心医师奖”等奖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担任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副领队,参与武汉雷神山医院一线救治工作,以中西医“组合拳”实现住院者零死亡,出院者零召回。

毕业季  研究生导师:李斌、陈跃来的育人故事

图中左2为李斌

他陪我度过困境、陪我分享喜悦

撰文: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洪锡金

我和导师李斌教授的缘分,要从我决定读研开始说起……

初识导师

作为一名韩国留学生,我怀着对中医的好奇和向往来到了中国学习,一开始我一边要学习语言,一边要学习中医基础课程,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学习阶段,好在经过几年的坚持学习,我过了语言关,也了解中医基础知识,慢慢地我对中医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决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向中国同学咨询,表明了我想攻读皮肤科专业的想法,希望在选择导师的问题上给我一些建议,没想到我的好友脱口而出“李斌老师”。通过他,我了解到李斌老师的优秀研究能力和亲和力,于是便填报了李老师的门下。面试时我很紧张,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见到了李老师,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和蔼可亲。

不只医病还医心

而后有幸成为李老师的学生,通过长期接触,我发现他不仅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我一直受到他师者如父般的温暖关怀和谆谆教诲,李老师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仁术”这几个字,这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平时跟着导师抄方,我发现李老师不只医病还医心。李老师对我们说,“患者病了,所以才易怒,理解他们的心情,也是治疗的一部分。”有几次在抄方的时候,李老师还会时不时考考我上海话。每当我能说出一两句的时候,他总是很开心,因为李老师认为,医生也是服务于患者的,所以要尽可能善于沟通。正因为李老师对患者的用心,很多患者最后都变成他的朋友,病患对他深深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如此一来,疗效也能最大程度发挥。

疫情期间,我的导师李斌教授带领上海的医护团队自愿去到武汉支援,勇敢、专业、无私,让我十分感动。李斌老师作为一名导师,更是在用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优秀榜样。

导师来为我们证婚

作为一名外籍学生,最困难的可能并不是学习,而是生活在异国他乡,融入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也常常会感到寂寞孤独。在科室里活动当中,由于我的外籍身份、语言障碍等,在有些方面无法像中国同学那样出色,但李老师并不区别对待,反而常常有意无意提携我,乐于寻找我的优点,乐于向周围人介绍我、赞扬我、鼓励我,无形之中给了我很多机会和信心,帮助我更快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

在生活中,李老师给予我支持鼓励和帮助,他陪我度过困境、陪我分享喜悦。博士二年级时,我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突发的变故让我一时困苦万分。李老师一直在默默关注,给予我支持和充分的时间去处理后事,让我能走出阴霾,继续安心学习。读书期间,我也有幸结识了美丽善良的妻子,李老师非常开心,除了日常的关心以外,他还在百忙之中抽空来为我们证婚,他在婚礼上的一席话,寄托了一位长辈、一位导师的深厚祝福和期望。

导师简介:陈跃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刺络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毕业季  研究生导师:李斌、陈跃来的育人故事

图左为陈跃来

一意医者,全意授受

撰文:光华临床医学院博士毕业生黄海

仰望的方向

升学后第一次见到导师,是在新生欢迎会。忙碌是导师的标签,穿梭人群见到的身影,是我仰望的方向,是标杆的力量。于是深深地在心底对自己予以暗示,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企及导师的一丝一毫,这一段遥远的距离,除了努力才能遥望,别无他法。

不得不感叹人生的际遇,当岁月趋于格局化,当生活淡如格式化,懈怠和惶恐霎时充斥着四周,目标很简单却变得很盲从,动向很清楚却变得无所事事。不得不说表扬与指点是我博士求学阶段重新审视过的组词,谁曾想这一对相反的词在导师口中却是一种动力,双向调节,即刻效应,立竿见影。蕴藏着导师淡然处之的轻松,也让他的威严一览无余。试想在祖国医学的科研现代化发展过程里,岂止是学识那么简单要求,调息心志似乎也是一种积极昂扬的状态。当你还在回头左顾右盼之时,他人已悄然日行千里。因此,这一波表扬或指点的平心静气,助我凛然一身,顶天立地。

记得与忘记

趁着年轻,很多人标榜青春的力量,是可以成长的代价,是可以挥散的阴霾,是可以速愈的伤痛。于是,青春也成了肆意挥洒的借口,逃避责难的出口,怯懦畏缩的心口。我记得我还年轻,却又忘记了年轻正在逝去。时光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东西,挥霍了汗水也蜷缩了身影,老去了容颜也麻木了心灵,付诸了坚持也膈应了毅力。

导师的记得是一种习惯,他习惯关心人(包括患者)的一举一动,习惯注重人的一言一行,习惯观察人的一颦一笑。不得不赞叹这份习惯,他将记得融入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绝非一朝一夕。甚至我能想象导师在接待人生中第一例病例的时候当时的场景,患者惊讶于这位医者清楚记得他所有的病史,这份记得怎么能轻易被定义成一种必须的责任呢?明明还涵盖了那么多的大爱仁义。由此,我们非常笃定地认为导师的记忆力超群。却在某一日中午由一个门诊赶往下一个门诊,忘却了自己并没有吃午饭;却在下班时分的某一个课题组会上洋洋洒洒地指导学生功课,忘却了他已经几近开会一整天;却在教师与医师等诸多身份频繁转换之间,忘却了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

供稿:学工部(研工部)

图片:学工部(研工部)

相关阅读:
毕业季 我与导师团的故事(3):教学相长,启迪后学 重磅!央行这一会议,透露货币政策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