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又是一年毕业季

不少毕业生晒出了论文致谢

怀念青春拼搏岁月

难忘师恩教诲培养

感谢父母养育

祝福友谊长存

一纸致谢,难以言尽所感

纸短情长,字字深重

感谢 

成长中的“守护者”

在湖北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科生毕业答辩现场

评委老师们发现

学生们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

频繁出现了同一个人

“感谢‘朱妈妈’在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关怀”

“遇到的问题他都能解决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他是超人吗?”

“因为他在,所以我们安心”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这位人人点赞的“朱妈妈”

是学院的辅导员朱华杰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朱华杰和毕业生合影

朱华杰对学生细心负责

让学生们感觉像“妈妈”一样贴心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朱老师都在”

就这样,“朱妈妈”的昵称

被学生口口相传

去年夏天,学校宿舍楼突然停电

武汉的夏天暑热难耐

很多同学留校备战考研

朱华杰担心学生们晚上睡不好

就通知他们拿上被子和行李

到学院会议室打地铺

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

他也在旁守了一晚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朱华杰和学生们

为了奖励成绩进步的学生

也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朱华杰还自己设立了奖学金

名为“杰出”学业进步奖学金

为此他每年要自掏腰包一万多元

他说:“奖金不多

希望能给学生们带去鼓励”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朱华杰给学生发奖学金

毕业前

学生们给朱华杰送去了一面面锦旗

100多个学生把他写进了论文致谢里

论文评委老师称

“感谢导师是常规操作

感谢辅导员,确实是真情流露”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感谢 

困难中伸出的援手 

“一路走来

如果不是他们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我可能早已放弃”

南开大学毕业生小艳(化名)在论文致谢中

感谢了云南保山边境管理支队

木城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

滑动查看↓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小艳的家乡

在云南保山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这里地处祖国西南边境

曾是贫困乡,教育资源匮乏

小艳也曾面临辍学

为了帮助辖区内的孩子

木城边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

发起了爱心助学行动

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

小艳顺利完成了学业

“买衣服文具、买生活用品、资助生活费……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

这样的帮扶年年如此”

2020年,小艳顺利考上南开大学

开学前,民警为小艳购买了行李箱

并筹集了5000元学费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小艳(化名)与木城边境派出所民警

进入大学后

小艳没有辜负家乡的期望

不仅获得多项荣誉

还作为志愿者

为乡村学子宣讲学习经验

教育和知识

为小艳打开了走向世界的窗

她说:“我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将这份爱心和温暖传递下去!”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木城边境派出所组建的辖区学生资助群

感谢 

前行中的“引路人”

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黄明

在毕业论文致谢中感谢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退休教师

其中一位是94岁的倪永仁教授

倪永仁曾在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参与研制新中国第一台自动俄汉文翻译机

黄明带领学生团队采访倪永仁时

倪永仁用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

“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是靠人民群众干出来的

认准目标不放弃就一定有收获”

黄明还在致谢中感谢了

张益良、梁灿炉、何笑评、朱斌等

多位老教师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学生采访倪永仁老师

黄明本科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后又在该校工商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今年毕业后

他将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

“7年的时间

我从学生党员,到成为辅导员、党支部书记

一直与老教师们保持着联系

参加相关的结对活动”

100多名学生的论文致谢,竟都有同一个人!

△黄明(右)与张益良老师(左)的毕业合影

黄明说这些老教师

是他前行路上的“引路人”

在这些春风化雨的教诲中

自己也潜移默化地成长

于是他写下了这份特别的论文致谢

还要感谢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计算机学院的退休老教师们。退休党支部书记张益良老师(77岁)堪称我的“忘年交”,认识七年来,他带着我认识各位老同志,探讨老少结对的措施;在我读研后也时常询问我的个人情况和论文进展,告知我要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研究。梁灿炉老师(86岁)与我进行过入党谈话,一句“共产党让我去哪,我就去哪”记得深刻;时隔六年,偶然认识了他的爱人、电力学院退休教师何笑评老师,同样的话从她口中再次出现,让我深感震撼。朱斌老师(84岁)给我介绍他在华工的工作历程,告诫我,做科研是有难度的,论文要好好写,工作了要听党话。

在“读懂中国”活动中,倪永仁老师(94岁)结合参与新中国第一台自动俄汉文翻译机的经历寄语我们,要有“认定一个方向,就追逐不放”的精神,要甘坐冷板凳,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我面临选择和感到懈怠时,总会想想他们的经历。感谢这批“70后”“80后”乃至“90后”的指引!(摘取部分)

致谢最后,他对自己说

“望未来的自己能够牢记师长的嘱托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始终胸怀热爱

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论文止于致谢

但青春没有散场

人生将继续精彩!

你的论文致谢写了什么?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郎溪:严查“微腐败” 激活基层治理“廉动力” 国家级名单公示!河北省石家庄市、雄安新区等4地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