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发布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计划 将带动种植户增收10%

原标题:北京发布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计划将带动种植户增收10%

围绕四大种业、十二个优势物种,组织开展四大行动,实施十二项重点工程

新京报讯(记者杨亦静)4月8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五部门联合发布《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实现以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代表的育种技术的创新突破,并选育推广20个以上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绿色优质多抗高效品种。同时,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种业总销售额达到180亿元以上,带动京郊种植农户增收10%。

据了解,《三年行动计划》核心内容是推动实施“2412种业行动计划”,即两个“412”。第一个“412”是四大种业和12个北京优势特色物种,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甘蓝等蔬菜、特色玉米、节水小麦、马铃薯、蛋鸡、生猪、奶牛、北京鸭、鲟鱼等冷水鱼、宫廷金鱼等观赏鱼、桃、乡土树种等12个北京优势特色物种。

同时,《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在北京辖区,将以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区,协同其他各区特色种业发展,形成京内“两核、多点”的种业发展布局。在北京周边,建立环北京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转化基地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并在海南三亚、文昌重点布局北京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在新疆、甘肃、四川等地重点布局北京良种繁育生产与加工基地。

第二个“412”是指开展科技引领、产业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发展环境优化等四大行动,实施承接国家现代种业重大项目工程、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工程、种质资源保护工程等十二项重点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四大种业、十二个优势物种,组织开展四大行动,实施十二项重点工程。

一是开展现代种业科技引领行动。北京市将承接国家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国家生物种业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重点研发计划等种业领域重大项目在京部署实施。开展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工程。开展12个北京优势特色物种的绿色优质多抗高效性状改良及新品种,累计选育20个以上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动植物品种。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工程,编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建立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名录,确定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组织落实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建立北京油鸡、北京鸭、北京黑猪、北京宫廷金鱼、鲟鱼、北京乡土树种等特有畜禽、水产、林木遗传资源的保种体系,确保北京地区特有种业遗传资源留在北京。

二是开展现代种业产业提升行动。北京将重点开展平谷现代种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以畜禽种业和果树种苗为主的平谷现代种业创新示范区,有力支撑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1.725万亩科技创新服务试验基地。实施通州国际种业创新园区提升工程,建成以农作物种业、林木种业为主的现代种业创新园区。实施北京现代种业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农作物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农作物与畜禽水产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展北京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完善2000亩核心区原有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配电设施等科研设施,改善科研育种基地条件。实施北京现代种业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开发作物和畜禽育种关键性状的智能预测模型和评价方法,构建国内首个基于育种大数据的工程化育种软件服务云平台和商业化运营平台。

三是开展现代种业创新成果转化行动。实施北京“千村万户”良种更新工程。在京郊、武清、廊坊、保定、涿州等地建设品种试验示范转化基地;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产小麦,抗旱、节肥玉米以及优质、抗病等绿色高效农作物品种,增加农民生产效益;三年内,面向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推广100个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特色品种,促进京郊种植农户增收10%。实施种业交流交易平台建设工程,搭建种业交流交易及成果转化平台,办好一年一度的北京种业大会。

四是开展现代种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实施种业品种权保护及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提升品种测试能力,对推广品种的种性变化开展跟踪调查和风险评估;设立种子市场信息监测点,采集上报种子市场信息;建立健全审定、登记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和主要畜禽品种DNA数据库,加大对品种真实性DNA检测支持力度。实施种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构建工程。与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在北京共建社会化、专业化的中国(北京)种业智库,协同打造北京种业监管服务与双创孵化的行业共享平台。

新京报记者杨亦静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铭

相关阅读:
跨国难寄物资,民航局:已建立国际航空货运审批绿色通道 延迟开学致学生奶滞销,业内呼吁给予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