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财政打造资金绩效管理链
去年底,市财政将175个部门没用完的10亿元预算全部收回,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平衡2019年初预算。
“把钱花在‘刀刃’上,收回没用完的钱,这只是我市深化财税改革的缩影。”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8年,重庆财政继续创新财税改革,围绕钱怎么分、怎么拨、怎么用、怎么管,以绩效为标尺,对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全过程进行纵深改革。
分钱:公开评审确定
在财政增收存在一些压力和挑战的背景下,“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资金需加大投入。财政资金如何分配,才能更好地把钱花在“刀刃”上?
2018年10月初,市财政评审组专家在评审2019年市科技局部门预算时,一致决定:增加安排市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预算20%,在压减的一般性项目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科技创新,重点投向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
按照着重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力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则,2019年市级部门预算中,35个部门共上报重点专项一级项目103个,二级项目884个,项目通过率85%,3%的项目没有通过,其余调整了额度或者机制,审减重点项目预算10.7%。
市财政局表示,对预算公开评审,再根据评审结果并结合财力,按轻重缓急决定安不安排,是重庆财政创新支出的重要内容。
对预算公开评审,此举改变了过去“基数+增长”和固定来源“切盘子”的做法,而是采取“零基预算”,不再以上一年的预算数或决算数为参考,从零开始,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部门申报的支出,从立项依据等四个维度先评审。
“公开评审,红利初显。”市财政局表示,与2017年底相比,重点项目通过率提高32%,未通过率、调整率分别下降2%和30%,资金审减比例降低5.3%。数据的升降,表明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部门绩效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区县部门预算也实行了公开评审。目前市财政正在改进方法、提高质效,探索形成重点支出的标准化管理。
拨钱:国库集中支付
网上下指标、网上申请、网上支付,去年我市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了资金支付电子化管理面,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资金支付。
市财政局称,市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已实现全覆盖,乡镇集中支付也实现扩面。去年底,我市所有区县完成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资金支付直达收款人。同时探索基本建设、扶贫等资金集中支付和动态监控管理,进一步规范了程序,提高了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最大功效在于,彻底打破了信息‘孤岛’。”市财政局表示,依托“互联网+”和坚持“放管服”的改革精神,将原来分散的信息联通到一个平台,为财政大数据汇集处理与分析共享奠定了基础。
用钱:绩效标尺丈量
去年,市财政发现,有些微企创业补助资金带动就业不明显。于是,市财政直接对这些资金进行了调整,向成长型企业等方面倾斜。
“财政资金虽然支出了,但最终要对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绩效评价,对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进管理、完善政策。”市财政局表示。截至2018年底,我市预算绩效目标已覆盖所有部门的所有项目支出。去年初,市财政不仅向市人大报送了37个部门、110个重点专项的绩效目标,还报送了民营资金和科技创新券两个项目的评价报告。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我市评价财政资金绩效已成为常态,从项目支出到财政支出政策,再到部门整体,绩效评价范围不断扩大。我市还建立了绩效结果向政府报告、提交人代会,并与预算安排挂钩、支出公开等多形式运用机制。
2018年,市级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规模达到414亿元。此举不仅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财政堵塞管理漏洞,还有利于部门强化内部管理。
与此同时,我市还对项目的资金拨付和绩效管理实行公开。如资金拨付信息,按照“资金今天分配,信息明天就公开”的原则,在市财政局官网上发布。绩效管理公开则对资金补助额度、预期目标、实际结果等内容公开。“此举既有利于倒逼部门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资金效益,又能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畅通与民众沟通的渠道。”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