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申城11条中心城区道路今年告别积水

原标题:申城11条中心城区道路今年告别积水

“通水啦!”昨天下午,老沪太路(普善路至共和新路)道路积水改善项目现场传出了好消息。

这一项目的建成通水,宣告列入今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的11条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小河淌水”今后再难见

对家住西部名邸小区的韩美凤而言,买菜曾是一桩苦事。从新村路的小区门口过人行横道线,到西乡路的甘北菜场,步行不到5分钟,可遇上大雨天,道路经常“小河淌水”,只得“步步为营”。

韩美凤2005年入住小区,“趟”了十几年的她今年终于如释重负——工程量为495米的新村路(西乡路至灵石路)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列入了市政府实事项目,今年7月底顺利收尾。即使经历了多个台风天的挑战,韩美凤们也难见曾经的“小河淌水”一面。

上海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始于1998年,“专攻”排水管网老化、管径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等问题导致的暴雨积水路段。

20年来,已有338个类似新村路这样的路段敷设了总长166公里的排水管道,总投资22.3亿元,把道路从积水手中夺还给了市民。

上海市水务部门表示,道路积水改造这项民生工程将继续坚持下去,目前可能以每年敷设排水管道5—6公里、总投资2亿元左右的规模,循序渐进。

“毛细血管”改造有讲究

大多市民拍手称快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声。比如新村路这段路,积水改造工程量不到500米,为何周边居民一等就是十多年?

以新村路这段工程为例,其所在位置属于相关排水系统的“末梢”,即一个排水管网系统的最上游,也是距离末端宜川西排水泵站最远的位置。

这种点位的排水管网在业内俗称“毛细血管”,管径一般较细,且管内水动力较弱。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必须要下游的管网先改造成熟,才能“顺藤摸瓜”,继而改造上游的“毛细血管”。

据介绍,新村路这段工程下游的黄陵路排水管道,也是近年才刚完成提标改造并通水,所以实际上,新村路的改造条件今年才真正成熟,水到渠成。

施工“小动作”暖了民心

改造前周边居民对于工程影响的担心,尤其是交通、噪声等方面,往往也是道路积水改造工程落地的阻力。

新村路相关工程就曾遇到难题。路面本就不宽,公交线路不下8条,还毗邻地铁7号线新村路站出口,早晚高峰车水马龙,而开槽埋管的施工周期长达半年,周边交通的压力可想而知。

早在今年年初,施工方就未雨绸缪,对新村路进行了长期的交通监测,并上报交警部门研究,最终采取了双山路至黄陵路西向东半封道路的交通方案,并在双山路设置一个临时公交站点,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出行的影响。

减少白天对周边的影响,施工方在灵石路、双山路路口采取夜间施工,白天则还路于民,在施工路面上敷设钢板,不影响通行。车轧钢板会发出“咣当”声,施工方不放心,又在钢板下铺了草垫和黄沙,用铆钉紧咬住钢板四个角,并在周边设置了隔离条加固。

“都知道是为了我们好,平时有点不方便,忍忍就过去了!”一系列施工的“小动作”,居民们看在眼里,热在心里。

相关阅读:
贵安新区:强化联动协作 破解基层执纪监督力量薄弱难题 黔西南:多渠道开展学习培训 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