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柏林9月25日电题:一条串起东西经贸往来的“海上新丝路”
新华社记者魏一骏、曹佩弦、檀易晓
易北河畔,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港繁忙如常:货轮进出港区,码头装卸作业运转不停。
当地时间24日,这个欧洲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再一次迎来了“中远海运室女座”号——这艘20000标准箱集装箱船长约400米、宽近60米,是目前活跃在世界航线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之一。
自8月12日完成装卸从天津港出发,在1个多月的航行中,“中远海运室女座”号先后停靠大连、青岛、上海、宁波、新加坡、比雷埃夫斯、鹿特丹等港口,在汉堡港完成作业后,将继续前往安特卫普,最终返回上海。
船长莫卫东是上海人,今年54岁,已经从事海运工作30余年,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这已经是他跑这条航线的第5年。
“跑中欧航线这些年来,我实实在在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改变。”靠泊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作业期间,莫卫东一边介绍,一边把记者带到驾驶室。
站在距离甲板数十米高的驾驶室内向窗外望去,层层叠叠的集装箱齐整排列,桥吊快速移动、精准抓取集装箱,与停在码头的卡车娴熟配合,整套作业流程流畅高效。
“今年以来,我们航线上集装箱装卸量很大。”莫卫东说,“以往出口货物中代加工产品、轻工业产品比较多;这些年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
“除了出口,每周我们都会从汉堡运输空客飞机组件到天津组装,中欧经贸往来密切,这在我们航线上有着直观的体现。”莫卫东说。
目前,汉堡港通过15条航线与中国主要港口相连接,在其处理的集装箱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或将运往中国。
汉堡港务局首席执行官延斯·迈尔对媒体说:“汉堡港可以和中国的港口通过增强业务合作畅通海陆供应链。”
除汉堡港外,德国不来梅哈芬港最近也见证了远海汽车船公司“中国-欧洲”班轮航线首航。今年8月底,“中远盛世”轮抵达德国不来梅哈芬BLG汽车码头,卸载来自中国的530台商品汽车。
不来梅哈芬港是此次“中远盛世”轮欧洲班轮航线首航的最后一站。该轮此航次先后在上海和厦门两地港口总计装载3731台中国制造商品车,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2700台。该轮从厦门港出发,途经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先后靠泊英国、比利时,最终抵达德国港口,历时43天,全程约9900海里。
虽然经历前几年疫情的冲击,但中欧经贸往来合作却展示出韧性。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中欧航线上重要中转站之一,莫卫东列出一个数据,直观体现贸易量的增长:以前挂靠比港作业时间大约一天半,而现在需要2天左右。
2022年,作为彼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这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160万美元。与此同时,双向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底,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已超2300亿美元。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深走实,海上互联互通发展迅速,中欧经贸合作“动脉”更加畅通。
截至今年7月,中远海运集团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设集装箱班轮航线181条,投入运力近150万标准箱,占集团全部运力的50%以上;同时,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建设码头项目57个。
2016年,中远海运集团收购比港港务局67%股权,并接手港务局经营。今年5月,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收购汉堡港CTT码头近25%股权。
如今,比港已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欧洲第四大港口,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2022财年,该港口净利润5290万欧元,较上一财年增长43.9%,为当地创造了约3000个直接就业岗位和数万个间接就业机会。
在距离比港12000多公里的梅山港区码头上,桥吊忙碌抓取、放落集装箱,而司机室内却空无一人。距离码头约3公里的远控操作室内,桥吊司机眼观屏幕推动摇杆,远程控制桥吊完成装卸作业。
在莫卫东看来,中国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加快升级迭代,作业效率不断提高,为国际经贸高效往来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未来,我期待着‘一带一路’倡议能让中国和更多共建国家互利共赢,发展带来的红利能够惠及更多百姓。”莫卫东说。(参与记者:任鹏飞、杜哲宇)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