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环时深度】印度去殖民化“高歌猛进”的背后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苑基荣丁雅栀]从18日起,印度开始举行为期5天的特别议会会议,有媒体预测此次会议将提出将印度改名为“婆罗多”的决议。印度改国名近期成为国际热点,在9月上旬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不管是印度总理面前的桌牌,还是峰会晚宴邀请函,上面都以“婆罗多”代替具有殖民色彩的“印度”。改名是印度去殖民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莫迪执政后,印度的去殖民化进程不断加速,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多管齐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表示目前印度的去殖民化并不是简单地去除英国的殖民印记,还有排挤穆斯林的趋势,对印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观点认为,印度正通过去殖民化为其大国梦铺路。还有观点认为,对印度滥用“去殖民化”话语、将其作为征服和压迫穆斯林借口的做法,必须保持警惕。

【环时深度】印度去殖民化“高歌猛进”的背后

多领域入手,治疗“殖民后遗症”

在去殖民化的过程中,印度想改的不只是国名。2015年,印度将新德里奥朗则布路改为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路,前者以莫卧儿王朝皇帝名字命名,而后者以印人党提名的印度第11任总统名字命名。7年后,印度将通往新德里地标建筑印度门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除了修改道路名称外,印度还修改了一些知名城市在殖民时期的英文名,比如将最大的城市孟买的英文由“Bombay”改为“Mumbai”,将加尔各答的英文由“Calcutta”改为“Kolkata”等。此类象征性的去殖民化措施还包括1968年移除新德里印度门前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雕像等。

改变还出现在印度政府和官员中。虽然印度总理莫迪精通英语,但2014年他上台后首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改变了印度领导人用英语在国际场合演讲以及与其他外国领导人交流的做法。2017年,莫迪政府禁止政客和政府官员在其汽车顶上放置殖民时期的红灯。此前在车顶上放置红灯,不仅车上的人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且这代表了精英政治文化,让普通百姓十分不满。2019年,印度财政部长不再用英式公文包向议会提交年度预算,因为这是印度被殖民时期的做法。

印度的去殖民化进程还延伸到了海军。2022年9月,在印度首艘国产航母入列仪式上,印度公布了新式海军军旗。新军旗去除了原有的英国圣乔治十字符号,加入了印度海军新式八边形盾牌。盾牌内部有金色的印度海军军徽和用梵文书写的印度海军座右铭“愿水之主佑我吉祥”。

“我们将清除所有被奴役的迹象”,据印度“thewire”新闻网报道,2023年8月,印度内政部长沙阿在议会提出了三项新法案,以彻底改革印度自殖民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刑事法律体系,包括1860年的《印度刑法典》、1973年更新的《刑事诉讼法》和1872年的《印度证据法》,其名称均被改为印地语,法律内容也有所改变。

除了政治、军事和司法领域外,印度在语言、教育和卫生系统也在不断去除殖民印记。在独立后不久,印度便开始了“语言去殖民化”,计划取消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印度1950年通过新宪法,打算在1965年之后把印地语列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并在1960年设立了旨在推广印地语的中央印地语管理处。2020年,印度政府出台一项新的教育政策,其中最具争议的变化之一是在一定年龄之前用印度地方语言取代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这些政策还建议学校重新关注梵语这种日常生活中不太使用的语言。

《印度展望》杂志称,2023年3月,印度副总统奈杜呼吁彻底废除“麦考利教育体系”,称该体系将英语作为印度的教学语言,并将教育局限于精英阶层。1835年,英国政治人士麦考利出版了《教育纪要》,这本书为英属印度用英语教学、教学内容以欧洲为中心奠定了基础。麦考利曾表示,英国必须尽最大努力在印度培养一个阶级,作为英国及其统治的印度民众之间的翻译,这个阶级有着印度血统和肤色,但在品味、观点、道德和智力上都是“英国人”。在谈到新的教育政策时,沙阿表示,这一政策植根于“印度精神”,是“旨在殖民我们思想的麦考利教育体系的解毒剂”。

在过去几年,印度政府还采取措施,试图将现代西方医学与印度的传统医学体系阿育吠陀结合起来,使印度的卫生系统“去殖民化”。它甚至在考虑允许阿育吠陀医生进行手术。到目前为止,印度的现代医学只用英语授课,而印度约有10%的人口使用英语。不过,现在执政党印人党领导的几个邦政府开始提供印地语和其他语言的医学课程。

印度还在向殖民思维和殖民心态“开战”。“长期的殖民统治让我们把自己看作劣等种族。我们被教导要鄙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奈杜要求印度人民放弃“殖民思维”,学会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畅销书《印度就是婆罗多》的作者迪帕克认为,印度思维的去殖民化需要摆脱陈旧的殖民心态,即“一切伟大的东西本质上都是欧洲的”。他表示,这需要民众将印度人意识置于优先地位,并复兴印度文明的制度和思想。

学者: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去殖民化“既反英又排穆”

美国《新线》杂志报道称,去殖民化指的是20世纪中叶亚洲和非洲几个国家从欧洲殖民统治中获得政治独立、成为主权国家的过程。不过,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表明,仅靠政治解放无法摆脱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这种问题体现在被殖民国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心理中,包括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历史和进步的顶峰这一想法。

在世界各地,去殖民化的思想在过去几年重新流行。这场运动的要求包括改变大学课堂上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前殖民国对被殖民国进行赔偿;前殖民国归还掠夺的他国文物等。在西方,去殖民化运动主要由自由主义人士和左派进行,而在当代印度,右翼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已成为积极推动去殖民化议程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力量。

英国《卫报》称,2014年印人党的上台后的去殖民化和此前截然不同。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大党统治下的印度在很多方面都是英国统治的延续,而从2014年开始,政治权力才转移到“真正代表印度社会和文化精神的人”手中。印度独立之初,国大党认为印度殖民史特指欧洲尤其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史,印度教育部推广的历史教科书也采用了这一历史观。不过,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史学观则认为,印度殖民史并非始于帝国。相反,它始于8世纪穆斯林对这片土地的“入侵”。这就是为何莫迪在多次讲话中号召印度人从持续了“1200年的奴役心态”中解放出来。印度德里大学教授拉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印人党去殖民化措施的核心理念并非世俗民族主义的反殖民主义,而是印度教右翼政治语境中的“既反英又排穆”,强调印度教正统的“去奴役”,其背后是印度经济崛起催生的民族觉醒和大国意识。

美国《新线》杂志表示,对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来说,去殖民化既要抹去英国的殖民印记,也要抹去“伊斯兰征服者”留下的“遗产”。根据这种世界观,1992年印度民族主义者拆毁巴布里清真寺是现代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去殖民化行动之一”,他们声称这座建于16世纪的清真寺是莫卧儿王朝统治者在印度最重要的神之一——罗摩神的诞生地建造的。今年早些时候,莫迪政府从学校教科书中删除了有关莫卧儿王朝历史的章节。在全印各地,人们纷纷提出请愿,要求调查包括泰姬陵等在内的文化遗产和穆斯林礼拜场所是否是通过摧毁印度教寺庙建成的。印度还将几个“听起来像穆斯林的”城市名改为“原来的”“听起来像印度教的”名字,其中就包括将北方邦城市阿拉哈巴德改为普拉亚格拉杰。此外,2019年公布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也被认为是印度政府排挤穆斯林的举措。

“右翼将殖民和去殖民化视为一个身份问题,并表示我们不需要得到西方对我们如何或应该如何的认可。”知名的右翼智库印度基金会主任多瓦尔表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能将去殖民化思想转变为主流政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利用印度几代人背负的、未被消除的殖民屈辱感。多瓦尔称,在印度,每个人都是听着屈辱的殖民故事长大的——在英国殖民时代的印度俱乐部外,牌子上写着“印度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在印度人的集体记忆中存在了几十年。

滥用“去殖民化”话语VS塑造21世纪大国的必经之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印度斯坦的损失》一书的作者艾哈迈德认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去殖民化思想其实是一种殖民思想,这种殖民思想基于反穆斯林情绪,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视为印度的“外来者”。

艾哈迈德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原因之一是根据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印度的历史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时期——从形成到8世纪的古印度教时期,从8世纪到18世纪的中世纪穆斯林时期,以及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英国殖民时期。《新线》杂志指出,一些学者认为,将印度历史划分为这3个时期,恰恰是英国殖民的直接产物。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者认为穆斯林是印度的“宗教侵略者”,他们试图按照自己容易辨别的宗教路线来理解印度复杂、模糊和多元的历史。这些英国人的记述后来成为印度的官方历史,而起源问题——谁属于印度、谁来自“外部”、“外来者”是什么时候来到印度的——成为定义印度性的核心。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尽管印度右翼的去殖民化思想有殖民根源,但对今天的许多印度人来说,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是唯一对消除“殖民遗产”感兴趣的意识形态群体。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的对手,包括国大党以及那些在国大党统治期间迅速发展的党派,被很多印度民众视为以欧洲为中心的政党,或者是代表封建主义的政党。他们认为,这些政党本身都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

据美国“拦截”新闻网此前报道,对于莫迪政府的去殖民化政策,有人称之为在英国殖民印记被逐渐移除的情况下重构印度公共生活的措施,有人则认为这是在掩盖该国缓慢进行的印度教化。这样做的目的似乎是为了推进印度的民族主义,从而促进印度例外论思想的传播。不过,印度阿育王大学教授拉戈万说,去殖民化对延续印度历史叙事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是印度国际主义叙事体系的重新解读,是印度塑造21世纪大国的必经之路。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莫迪说要摆脱1200年的被奴役历史,暴露出莫迪政府印度教至上的定式思维,进一步加重了当前印度政治中的教派主义色彩。但在一个以印度教民众为主体的国度,莫迪的这些去殖民化措施对于提高民众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钱峰强调,必须看到莫迪推动的“去殖民化”是为印人党和他长期执政的政治叙事而服务的,是以在2024年印度大选中继续胜选连任为目的的。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戈帕尔提醒说,现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经常标榜自己是“去殖民化”力量,力图使国家回到古印度教时期。与此同时,这些人又充当压迫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势力。对于这种滥用“去殖民化”话语、将其作为征服和压迫穆斯林借口的做法,必须保持警惕。钱峰表示,莫迪政府的“去殖民化”在宣传叙事中掺杂了许多政治意识和党派政治性,在推行过程中也表现出强势作风,而在一个民族、宗教和文化都非常多元的社会,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他的党派和宗教信仰者的利益,为原本失衡的政治格局埋下隐患,在印度的民族、宗教之间人为制造出更大的裂痕。

责任编辑:祝加贝

相关阅读:
“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在日本上映,导演郭柯:凝聚力超出电影本身 伦敦市长环保人设翻车,英保守党议员讽:他和团队飞行里程够去月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