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近年来,景区预约制渐渐成为常态。在预约制下,景区按承载容量放票,游客则线上预约,避免了排队购票、过于拥挤的苦恼。

但随之而来的是,在一些地方,预约制甚至成为进入景区的唯一通道,你是否有过预约失败只能望“景”兴叹的遭遇呢?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除故宫、国博等北京全市景区取消预约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这几天,北京的一项政策引发关注。

北京市文旅局日前发布,“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

景区取消实名预约,体验会更好吗?这适不适合在全国推广?高人气景区和非热门景点,都能这么操作吗?

取消预约引热议有人赞成、有人疑虑

景区取消预约制,这一消息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受到舆论关注。

有网友表达了疑虑,“取消预约后,会不会出现到现场后因为人太多,白跑一趟的情况?”

有网友表示,希望故宫也取消预约。因有网友说,“故宫是提前七天放票,但连着抢了好几天都没有抢到,几乎都是秒空。”

家里有老年人的网友,也表达了赞成,因为很多从外地来的中老年游客并不知道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买票,到了景区才发现没有当日票,只能“望景兴叹”。

景区取消预约制,你赞不赞成呢?来听听大家的说法。

景区不用抢票了,你支持吗?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游客:像我们两个都是60岁以上,出来的话,我们都是到现场买票,预约还是不怎么会操作。

淄博市民周女士:我觉得取消预约挺好的,感觉这些预约流程很繁琐。提前预约还要计算日期,很麻烦。如果没有预约上的话,可能整个旅行计划都要改变了。

郑州市民李女士:年轻人还好,在手机上操作,老年人感觉比较麻烦,需要孩子帮着操作。另外,其实有些景点本身游客也不多,但是到门口还需要扫码预约,感觉就是在走形式,体验感比较差。

泰安市民刘先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预约方式。比如老人、小孩预约不是很方便的,可以在现场专门保留特殊游客的预约渠道。

多地景区取消实名预约提升游客体验

不仅是北京,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多地旅游景区相继取消实名预约。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从今年6月11日开始,苏州对全市A级景区、文化场馆预约制度进行调整,除拙政园、狮子林、虎丘等7个重点景区和苏州博物馆本馆之外,全市其他A级景区、文化场馆,一律取消实名预约。

当地表示,这一调整是对全市景区日均游客量、最大承载量等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后做出的决定。

专家:景区取消预约推广全国要因地制宜

预约制推出的初衷,是为了限制客流量、提升游客体验,然而随着各地景区纷纷采取实名预约,不顾及现实情况,反而给游客带来了并不友好的体验,也让实名预约被诟病。那么,景区取消预约制适合推广到所有景点吗?来看专家分析。

总体上来讲,当前旅游景区景点、度假区和文博场馆并没有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景区景点、度假区、文博场馆是不需要预约的,但对于头部热点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又是需要预约的。要详细评估,不要“一刀切”。即使预约也要精细化,把最大的方便提供给老百姓。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来设定要不要实行预约。实行预约制度的,也希望尽可能多一些人性化举措。比如一些热门景区、地标性文化场馆,预约通道和制度的安排上要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在预约的时候,要尽可能采取简洁的界面。比如说电话预约可不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预约可不可以;甚至连互联网都不会使用,通过信件来预约可不可以?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对于承载力严重不足的热门景区、网红景区,以及文物保护等级高的文博场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保护区、游览空间比较有限的古典园林、主题博物馆等,实名预约流程需要持续下去。而把最大的方便提供给百姓,除了预约制度的人性化,在专家看来,一些热门景点还可以考虑尽量延长开闭馆的时间,分流游客。

景区取消预约,有人弹,有人赞,问题根源在哪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

一是要增加供给,尽可能按照最大承载量提供参观接待的数量,这是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

二是延长开门时间,可以是晚上时间适当延长一些,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增加了它的供给量。

取消预约引发关注根源在“一票难求”

景区预约制引发很多争议,但是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呢?

专家表示,预约制引发的争议,其实并非预约本身的问题,关键还是在热门景区“一票难求”上。眼下,游客对于各地头部景区仍有强烈偏好,这样的供需矛盾并非调整预约制就能解决。如果真的全面取消预约,也有人担心游客会不会过多,对此专家也表示,可以加强对景区客流量的监测,增加临时售票窗口以及加强巡查力度等。采取灵活多样的调控措施,确保游客安全。

尽管景区承载量的“硬限制”很难突破,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持续探索“最优解决方案”,这也是未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个夏天,想去哪儿?

责任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15岁学生制止校园暴力,被打成十级伤残!法院判了 农商行理财公司首迎罚单:渝农商理财被罚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