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视频|中科院院士杨叔子逝世 他曾说成功秘诀就是坚持

11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杨叔子攻克了一系列机械工程领域的国际难题,是国内智能制造的首倡者,他还深耕古典诗词创作,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33年,杨叔子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幼年时随父亲躲避抗日战火。他从小遍读《四书》、《诗经》,唐诗三百首更是烂熟于心,深厚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心中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1952年,杨叔子考入武汉大学。1953年,他因院系调整进入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56年,他在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上世纪80年代,杨叔子公派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期满后,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拒绝延期,毅然回到祖国。有人问,留美年薪上万,为何回国?他没有解释,而是反问:“为什么不回国?”

回国后,他在华中工学院大力推进时间序列分析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1984年底,他与同事仅花一年工夫就研制出“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系统”,攻克了这一国际性难题。

后来,杨叔子敏锐地注意到人工智能与机械制造相融合的新趋势,将人工智能引入机械工程,提升了制造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凭着多项创新成果,1991年,58岁的杨叔子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华科大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视频|中科院院士杨叔子逝世 他曾说成功秘诀就是坚持

他说,工程师不能成为“文(人文文化)盲”,虽然是理工生,杨叔子却浪漫细腻,热爱写诗。无论是留校、入党、结婚等人生大事,还是送别同事、外出旅行等日常感怀,他都用诗歌来抒发和记录,60余年来写下千余首诗稿。

多年来,他对自己的博士生有一个严格要求,就是博士论文答辩前要先背《老子》,后来又加上了《论语》的前七篇。面对质疑,他坚定地说,工程师不能成为“文(人文文化)盲”。

在他的倡导下,华科大开办了系列人文讲座,每晚,阶梯教室便挤满学生,不少外校学生也慕名而来。那些年,即便是炎夏时节,悬挂在空中的只有5台老式吊扇,260多个座位也一直是一座难求。

直至今日,华科大的所有学生每年考一次中国语文,不及格不发学位证,理工科学生每年必须拿两个人文学科学分,否则不能毕业。“中国语文”作为理工科学生必修课,不及格不发毕业证。

杨叔子如此告诫学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视频|中科院院士杨叔子逝世 他曾说成功秘诀就是坚持

杨叔子的一生成果斐然,但他一直保持着谦逊。前不久,他还感慨地对爱人讲,“回顾我这一生,在党的培育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做了一点工作,我是幸福的”。

杨先生,一路走好!

(文字来源:长江日报综合华中科技大学编辑:刘清扬)

相关阅读:
多个茶饮品牌调整外卖满减额度,商家回应 黑龙江14岁牧羊少年被8名同学追打落水致死 5人被批捕 二审下周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