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通畅就医通道,让疫情下的每一人都病有所医

避免悲剧重演,最需要做的就是通畅就医通道。

兰州七里河3岁儿童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有了最新进展。11月3日,兰州市疫情防控七里河区督导组发布调查情况通报称,对此次事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工作僵化刻板的单位和干部,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通报还表示,深刻汲取此次事故沉痛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于今后工作全过程。

媒体:通畅就医通道,让疫情下的每一人都病有所医

根据通报提到的时间点,当事人妥某磊(系孩子父亲)当天12时15分拨打120急救电话,13时19分,120急救中心调度派车。尽管这中间,线上医务人员对其进行问诊,但不争的事实是,孩子并未得到及时救助。而直到13时55分,妥某磊和其亲属、孩子3人才搭乘出租车前往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救治。如此种种,无不说明孩子错过了救治良机。

调查组也承认,“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工作僵化刻板”,这也说明相关工作人员表现并不让人满意。如何处理,拭目以待。公众关注此事,既出于基本的人性,也出于朴素的正义感,更希望看到真相的同时,涉事部门能够全面反思,正如通报所称,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保障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坚决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而避免悲剧重演,最需要做的就是通畅就医通道。

那么,如何通畅就医通道?

中央多次强调,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完善疫情条件下医疗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具体而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进行分类救治,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论有没有核酸证明,在医护人员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都要第一时间收治;对透析患者、放化疗等肿瘤患者以及孕产妇、新生儿等急需就医的,要设置定点医院,保障连续的医疗服务;对慢性病人的用药问题,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药上门。

此外,每个区都要安排定点医院负责接诊,由社区安排专门的车辆,给予通行证,开通绿色通道,点对点接送病人到医院。有关医疗机构也要设置必要的急诊抢救、手术和病房缓冲区,先救人,排除新冠后再转入普通病房。

人命关天,救人是天大的事。明确了这一底线要求,就要不折不扣地推进。应该承认,很多地方在落实中央这一要求时都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组建疫情防控期间就医保障工作小组,组织爱心车队接送,明确特殊人群救治医院,指定黄码医院,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等措施。以及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红码医院(定点医院)、黄码医院(风险人群医院)和绿码医院(普通医院)“三位一体”的医疗救治体系,相互转诊、全力保障群众在疫情期间的就医服务需求。

救人如救火。就医渠道不能止于通畅,还要力求压缩环节,提升效能。一发现情况危急,在就医过程中从家里到医院应一路绿灯,期间不能有任何的阻挠,即便需要相关手续也不妨事后补办。如果现场人员请示后再作决定是否放行,即便最终放行也耽误了时间。

为了更好地推动就医渠道通畅,相关部门可建立免责机制。比如,对那些以生命为重,秉承良心办事,主动为患者放行,乃至打破相关规定的防疫人员,不应追究责任。相反,还应适度奖励,以激励他们敬畏生命、呵护生命。

人们常说,让抗疫有力度更有温度。打通就医渠道,同样应该有力度更有温度。表面看,打通就医渠道关乎的是工作作风,而实际上关涉的是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畅通就医渠道,让疫情下的每一人都病有所医,才是真正地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

“不能无差别无休止地管控和限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能简单化、不能一刀切、不能层层加码,坚决杜绝工作中‘生硬、冷漠’”……最近越来越多的地方在优化防疫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工作。但愿悲剧换来的是沉痛省思,带来的是机制重建,达到的是良好效果,即生命得到更有力呵护。

相关阅读:
衡阳珠晖塔修缮被打穿几十个孔洞?官方回应 因身体原因,阿的江辞去CBA新疆男篮主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