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名校父母”教你鸡娃?小心贩卖焦虑的毒鸡汤

“揭秘!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斯坦福妈妈强烈推荐这几本课外读物”“必看!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在互联网平台上,这类标题的文章很常见,满屏都是“名校父母”,传递着“育儿理念”。

当然了,这些“人均名校”的既视感未必是真的,互联网上常见“开局一张嘴”,那些名校信息根本无从验证。这种“名校父母”教“鸡娃”,很有可能是一种套路,可以换来流量,也可以用来带货。最后留下真假难辨的所谓育儿理念,萦绕在“凡人父母”的心头,催生着重重焦虑。

对此,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并得到教育部的公开答复。

教育部表示,委员所提建议具有参考意义。教育部组织专门力量,抽取线上培训机构和重点网站平台,就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双减”政策要求情况,持续不间断开展线上巡查监管,已依法依规处置1200多条违规问题线索。指导各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下一步将联合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

可见,“名校父母”教“鸡娃”的套路,已经引发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互联网表演,而是涉及到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冲击。这背后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关于如何“上清华”“去北大”“进哈佛”的经验分享,如果变成了鼓励做题、刺激内卷的话术,无疑是和整个社会氛围不协调的。如果再加上编造虚假信息,当然就更加恶劣,应当受到治理。

所以,各大互联网平台应对内容加强核实。文章或视频中传递的信息,究竟是科学教育还是超前学习,是素质培养还是拼命刷题,应当在平台规则里圈出明确的黑白名单,并形成相应的惩戒机制。

而对于动辄露出的名校信息,平台也应加强信息核实。2022年6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

显然,对于那些打着捆绑名校作为宣传卖点的作者及其产品,互联网平台都当尽到充足的核实义务,查验相关信息。这些北大清华、哈佛耶鲁信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恰恰是这些“互联网产品”赖以存在的基础,平台应当花大力气加以甄别。

对于家长来说,当然有学习“他山之石”的客观需求,就像孟母三迁的故事,古往今来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家长。所以,育儿经验的分享总是有市场的,也有存在的理由。但父母们也要想明白,这个世界只有千差万别的孩子,没有人人适用的模板。

对于网上的育儿育才信息,不妨抱着参考的态度,不必太较真。同时,也要对其真实性多一点警惕:难道名校家长的归宿都是网红?有起码的存疑心和辨别力,家长或许就能从信息轰炸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到陪伴孩子上,助他成长为独一无二、人格丰满的人。

责任编辑:薄晓舟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广陵区新增2例本土阳性感染者 北京政务服务禁用语拟入规范,“我不是说过了吗”等拟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