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谁的员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从业者。“以外卖员为例,A公司给他派单、B公司给他投保、C公司给他发工资……把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转晕’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闵行区副区长刘艳在调研时发现,除了“层层转包”,还有企业诱导外卖员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使其失去“员工身份”。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快递从业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庞大基数的从业群体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风里来雨里去,为广大居民提供配送服务。然而,他们中的不少人至今恐怕也搞不清楚“我到底是谁的员工”。
可以说,“我到底是谁的员工”,这是一种集体之问、灵魂之问。不仅劳动关系不明确的外卖员等从业者需要一个答案,关注新就业形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公众也在等待一个答案。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不少仲裁委和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依据相关事实和规定,最终认定外卖员与平台企业存在劳动关系,有力维护了外卖员等从业者的劳动权益。
尽管司法认定洞穿了平台和相关企业构筑的关系迷雾,为“我到底是谁的员工”这一灵魂之问给出了答案,但终究只解决了极少数涉案从业者的困扰,作用有限。
此外,想要完全解答“我到底是谁的员工”的疑问,我们还需要一个“权威答案”——即通过完善法律规定,为平台与相关企业之间“层层转包”等操作画明红线,为快递员、外卖员的劳动关系的建立提供有效遵循。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节省司法资源,还能促进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完善相关法律才是针对这一“灵魂之问”的“灵魂作答”。
不管平台企业有多少“巧妙设计”,法律层面都应一举拆解,让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得到最大保障。首先,明确为劳动者派单、对劳动者考核的平台企业,与劳动者是事实雇佣关系。其次,对新业态模式下的劳务派遣进行规范,如刘艳代表所说,平台企业可进行一次用工“转移”,配套企业不得再次转包等。
来源:冯海宁/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