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内幕纠察局”内幕:他们真的是英雄吗?

原标题:“内幕纠察局”内幕:他们真的是英雄吗?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他们想做“民间315”,但是网友未必买账。

“内幕纠察局”的官方形象。

“内幕纠察局”的官方形象。

“内幕纠察局”又上热搜了,这次“锤”的是麦当劳。

10月20日,“内纠局”小黑卧底麦当劳后厨的视频发布。

“计时表盘当摆设,改标签成了家常便饭,隔夜发黑的生菜继续使用,托盘不洗擦擦直接用,漏了三天的奶浆也会继续用”……麦当劳的后厨卫生让人大跌眼镜,评论区里网友直呼“我的世界崩塌了”。

视频曝光之后,麦当劳火速回应,表示会核查这家餐厅,并且要求全国所有餐厅经理严抓食品安全。

凭着过硬的“锤”和清晰的证据链梳理,虽然仅仅更了9期内容,但“内纠局”已经在B站收获了70万粉丝,有两期视频的点击达到500万以上。除了麦当劳,华莱士、韩式炸鸡、杨国福麻辣烫、茶百道、网红日料自助等都被他们查出了不少问题。

“我们做这个号的时候会反思,反思(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高发。”采访中,内纠局创始人张原(化名)告诉记者。

“内纠局”是个非常神秘的UP主,视频里,负责出镜的小白穿着白衬衫、打条领带,脸上戴着个LED面具,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

张原就是面具后的小白。讲话的时候,他和视频里一样,带着一点轻微的口音,回答起问题来思路很清晰。

“内幕纠察局”卧底华莱士后厨时,发现员工会把掉地上的鸡块捡起来继续使用。

“内幕纠察局”卧底华莱士后厨时,发现员工会把掉地上的鸡块捡起来继续使用。

1

最初,在张原提出要做这个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大学毕业之后,张原和一群同学合伙创业,开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做了几年,生意还算平稳,业务基本都是和资本打交道。

按照张原自己的说法,他觉得自己的性格天生就适合创业,因为“好奇心很大,很有探索欲”——可能还加上行动力和一腔热血。

2021年3月15日晚上,他在家里打开电视,准时收看了央视播出的3·15晚会。晚会上放了一些调查行业内幕的片子,涉及人脸识别摄像头滥用、名表维修的猫腻等等。

看着看着,张原突然兴奋起来。有时候他也会思考创业最终要走向哪里,而眼前的调查新闻让他突然感觉,比起赚钱,可能自己更想“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而做类似的内容,或许是一种思路。

有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渐渐成型了:他打算自己计划一个“民间的3·15”。

第二天,到了公司,张原在会上说了他的想法。没想到的是,他期待的一拍即合的场景并未出现——朋友们都觉得,虽然这是个颇有情怀的主意,但毕竟本质是要运营一个自媒体号,如果要长时间做下去也需要有收入,而这可能是未来会面临的难题。

但张原还是很坚持,他决定先做一期试试看效果,说不定就能说服大家。三月底到五月初,多次讨论之后,大家最终把第一期内容确定为了更吸睛的“情色行业”。

在spa店里,店主跟张原这样介绍他们的服务。

在spa店里,店主跟张原这样介绍他们的服务。

主题定下来了,下一步,找谁来卧底呢?没有合适的人选,张原就自己上了。他想到的操作方法,是在美团上搜索,挨个给上面的spa店打电话。

“会同时看很多家,”张原告诉《中国慈善家》,“比如说我打一个电话,像这种它可能实际的位置和店铺的显示的位置不一样了,可能就会存在问题,我觉得这种成功率就会大一点。”

在发布出来的视频中,能看到问题店家的确声称“店铺换了地址”。张原自己循着地址跑到那家店里,把店里的服务挨个问了个遍。

就这样,张原单兵作战,一口气把调查环节全部跑完了。

5月22号,“内幕纠察局”的第一期视频发布。“我其实也没有什么信心,”张原回忆。上线后第一天,播放量一直很低迷,只有几百个点击。一瞬间,他也有点怀疑自己了。

然而,事情还是有了转机:从第三天开始,这期视频突然被注意到,播放量开始快速上涨,弹幕和评论也涌了进来。“加油”“注意安全”,看到张原的卧底视频,网友的第一反应都是让他再多防备,再多小心。

视频发布之后,张原在评论区写了一条留言。“真心感谢大家关注,我们会由浅而深的不断的挑战有难度的揭秘,这类视频以后会触动各种灰色行业的利益,也请大家多给我们一些包容。”这期视频最终在B站收获了417万的点击量,20.3万人留下了赞。

紧急输血之后,“内幕纠察局”活过来了。就是看到这样的表现,以及大家的正向反馈,张原和朋友们才真正决心要把这个号做下去。

“内幕纠察局”目前主要聚焦食品安全方面的内容。

“内幕纠察局”目前主要聚焦食品安全方面的内容。

2

虽然第一期有流量,还离成功尚远。对于关注的领域,张原觉得还需要再斟酌。

最终,他把目光投向了食品安全领域——这一定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主题。

确定了新的方向,团队也要渐渐搭建起来。他组建了一支10人的队伍——包括后方的策划、剪辑和线索管理同事,还有几位分布在不同城市的卧底情报员。

这些情报员,就是视频里的“小黑”,他们作为正式员工,会从张原这里每月收到工资。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兼职生加入进来,成为小黑新的分身。确定了要去排查的店,小黑就需要去联系店家,应聘打工。张原告诉《中国慈善家》,虽然现在招聘渠道很多,不过有些时候,也还是得上门去找打工机会,问问店家还缺不缺人。

做调查,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偷拍。张原告诉记者,好消息是,比起暗访一些传销或者毒品窝点,在餐厅卧底倒是不需要太隐蔽、太高级的偷拍设备。“最开始我们实在不行,就用自己的安卓手机,后面我们还会买一些其他便于携带的设备。”

张原觉得自己运气挺好的——基本每选中一家,去蹲几天,就会发现后厨有问题。为了让节目里的内容更严谨,对于连锁店,“内纠局”会同时派几个小黑去不同的门店内兼职,最终选择一家问题最集中、最典型的店作为叙事的主线。

“内幕纠察局”卧底麦当劳时发现,为了图省事,经理会无视食物过期的可能,修改解冻时间。

“内幕纠察局”卧底麦当劳时发现,为了图省事,经理会无视食物过期的可能,修改解冻时间。

不过卧底并非总是顺利。问到这里,张原给《中国慈善家》讲了一个蛮惊险的故事:之前在一家店铺卧底的时候,店员注意到了小黑的手机,上面一直有红点在闪。店员因此起了疑心,悄悄跑去跟店长汇报了。没一会,店长来了店里,非常愤怒,上来就质问小黑,把小黑的手机夺过来摔了。

“后来店长冷静下来,也给他道歉了。不过当时场面很尴尬,最后也就不欢而散了。”张原回忆。

但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小黑回到租住的地方,准备结束任务。然而第二天,他却发现门外被胡乱喷上了油漆,钥匙还被人拿胶给堵上了。

这简直是恐怖故事。张原说,那个地址没有提供给别人过,也不是身份证上的地址,“很奇怪是怎么被找到的”。发现之后,他们也立即选择了报警。但是楼里没有安装摄像头,即使高度疑心店家,但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警方也无法有任何行动。事件最终只停留在了怀疑的阶段。

在那之后,张原也联系了店家总部,跟他们反映了这个情况。“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跟他们说,不用去帮我们问那家的店的人了,”张原事后想想,觉得有点尴尬,“之后也没再跟店家交流。”

3

做英雄没那么容易,这是张原做了“内纠局”之后深刻理解的事。

“内纠局”的B站更新频率其实比较高,一开始大概10天就能更一期。“我们一般两到三周就能有线索出来,包括策划到卧底拍摄。”张原说,“但是最近没这么容易了。”

原因是,他们的视频越来越火,成了“一个发视频全国饭店都为之颤抖的up主”。调查的影响力变大之后,餐饮企业们也都开始有了防范意识,一些门店直接贴出通告,“员工发现可疑人员奖励200元”。

另外,很多店开始禁止员工携带电子设备,到店先检查再上班,防止一切偷拍可能。张原还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应聘的经验,不少餐饮品牌从1月开始就会停止招人,为了防止3·15的调查记者进来。

不过“内纠局”也有些应对的办法。他们开了一个线索投稿邮箱,试图更快地锁定有问题的店,也能收集些内部情报。他们还拥有一个1000人的粉丝群,大家也会在里面聊天吐槽,提供线索。

做英雄不容易,但更大的问题是:他们真的是英雄吗,还是以英雄之名在行商贾之事而已?

一个被高度关注的问题是,他们怎么处理和商家的关系?

张原告诉《中国慈善家》,其中有一家商家提出,想要给钱换删掉视频,但他们没有接受。“90%以上的都是来找我们核实情况,然后道歉,去整改。大部分的态度还是挺好的。”

暗访麦当劳某店时,后厨员工面对发黑的生菜表示“反正不是我吃”。目前,麦当劳已道歉并宣布整改。

暗访麦当劳某店时,后厨员工面对发黑的生菜表示“反正不是我吃”。目前,麦当劳已道歉并宣布整改。

关于道歉之后的后续,“内纠局”也想过做些跟进报道,不过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形式。“我们如果直接针对某家做一个后续报道的话,有可能会显得我们跟商家走太近,对吧?这种大家会有质疑的。”

目前他们在考虑的方式是,在年底做一个年度总结,回顾一下今年“内纠局”做的事,也联合相关部门,盘点一下报道过的店铺到年底的整改情况。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资金从哪里来?

根据张原介绍,“内纠局”每期视频的成本都要上万——包括酒店、机票、差旅费,以及购买设备等需要的成本。如果不顺利的话,派人去调查的时间周期变长,试错的成本也会增加,可能花费还要翻番。

这些花销,目前仍然靠的是“内纠局”团队的主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支撑。账号慢慢变火,平台的流量收益也会有一些,但还没有办法与视频制作成本持平。“内纠局”一个月大约能更新两三条视频,而一个月的流量收入大概是一两万,可能只够支撑一条视频的开销。

之后怎么办?如果一直靠和账号无关的公司业务补贴,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微博上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内幕纠察局如何变现,估计他们自己也没想好,又不能变相收保护费”。

“反正我始终不太相信民间的监督者,尤其是持续的、职业化的监督,因为监督是要成本的,时间、人力、物力。费力不讨好还得罪人,你以为他们真的傻吗?”网友写道。

关于这个问题,张原倒是比较坦然。“我们目前还是补贴,”他告诉《中国慈善家》,“但我们之前有准备说,100万粉丝之后,我们就考虑开始接广告之类的,我觉得走自媒体传统的流量变现方式也是可行的。”

4

在微博上,已经有不少人会在碰到有问题的食品时,直接@内幕纠察局请求调查。

张原说,目前他们也会看一些评论和艾特,会考虑从里面筛选有效线索。这其实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对于这样突然出现的民间力量,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内容也表现出了诚意,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把监督意愿托付给他们,有评论甚至戏称他们“承担了食药监、工商、市场监督局、文旅局的工作”。

“内幕纠察局”还曾暗访过国内的女仆店。

“内幕纠察局”还曾暗访过国内的女仆店。

在“内纠局”的不少视频里,他们都会提到,一些店铺实际上是已经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形成了一套防守机制。相关部门来查之前,就严格按照卫生规定做;没人来查的时候,可能就放松了。

在张原看来,自己并不是那个唯一的热血的正义使者,只是作为另一种监督的途径,试图更快地推动食品安全质量提升。

“很多人包括我们的一些粉丝,其实对相关部门是有很大的误解的。”张原告诉《中国慈善家》,“你想,这些部门在每个地方可能也就十几个人,每天让他们24小时去查,又能查多少?所以要么就扩大这个部门的人口,要么消减餐饮规模,但这些很明显都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在视频里也提到过,要号召大家参与,人人都是监督者,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改变。”

他还讲到了今年八月刚刚颁布的《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就是为了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然后推动社会共治,餐饮行业警民联合共治才能最大程度上的解决问题。

监管是存在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商家依然会靠着应付监管的方式消极对待食品安全管理。作为亲身去调查、去监督的人,“内纠局”怎么看食品安全的症结,逃避规则难道是商家下压成本的唯一办法吗?

张原说,他们感觉只要还存在加盟店这种形式,那么问题就总会比直营店要大一些,“所以说我们需要不断地让话题有热度,让大家重视,然后才能能监督这个问题。”

用逐利的逻辑去制定监督规则,或许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张原说,也许未来美团等外卖平台可以推行摄像头认证后厨,如果商家不推行,就将其权重降低,到时候大家就会为了挣更多的钱,去达到应当有的卫生标准。

未来,“内幕纠察局”也不仅仅打算要做食品安全的内容。张原透露,他们目前还在准备反诈类的调查,打算打入诈骗团伙内部进行卧底。考虑到调查难度,一开始可能会先从校园贷等擦边球入手。“其实已经准备好几期了,但还没想好什么时候公布出来。我们可能会在明年一二月份做一个系列,同时包含诈骗和消费陷阱类的五六个视频。”

采访的最后,张原告诉记者,他们做了这期麦当劳的视频后,听说其他快餐品牌也自觉开始采取行动,甚至会派“大Boss”到部分店面暗访。

“虽然防着我们,但好处是店家也会自己行动起来,会自己去改一改。”张原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薄晓舟

疑因与爱人吵架情绪失控,江西一女子从四楼狂扔家当 两个“老偷”加一起104岁,开着奥迪反复作案,案值不够买一包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