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卢雄飞:材料呈现很强的思辨性,与高中生学习生活经验紧密勾连

原标题:卢雄飞:材料呈现很强的思辨性,与高中生学习生活经验紧密勾连

卢雄飞:材料呈现很强的思辨性,与高中生学习生活经验紧密勾连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出炉: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月7日,本报记者特邀了几位专家名师,对202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作出点评。

高考作文命题的重心实质上落在对学生写作主体能力——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考查上面,即希望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真实地表达他们对社会、现实人生的所观所感所思,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对未来的希望和想象。

今年全国Ⅰ卷的作文仍旧是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思路在继承全国卷近几年的传统基础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材料呈现出很强的思辨性,但“体育之效”能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紧密勾连,可以说,它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写作空间,真正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查。

就材料来看,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身体状况,这是每一个中学生都有的亲身体验。材料后面部分提出强者不可滥用其强,弱者不必自悲,强调强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对材料前面部分一个自然、合理的延伸。这两者都符合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深度。材料核心信息清晰、简洁,没有审题障碍,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作文的写作。

从变化发展的观念辩证地思考强弱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有难度的立意。“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句话带有很强的使命意识。材料中的“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是进行辩证思考的基础,这里面也蕴含着对滥用其强者的批判和对弱者自强的赞扬,学生在这方面应结合现实予以生发,突出作文的时代性。

思考如何使个人、集体、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由弱变强也是一个明显的立意。“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身体锻炼如此,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未尝不是如此,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又未尝不是如此呢?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生活论述弱者自我精进、奋发图强而至于强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可讲述弱者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强者的故事。

论述一个人、一个集体或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不能滥用其强,否则也会转为至弱也是一个不错的立意。“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学生同样可以很自然地从这里展开联想,比如某位同学恃强凌弱导致自己的失败,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恃强凌弱导致由盛而衰等等。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知识经验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很快进入写作,并能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自如地选择文体。

从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强弱,坚持自我修为方面进行立意也可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我们自己的身体,强不自喜,弱不自卑,做到勤加锻炼,不断强健自己,这种不卑不亢、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和人生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渴望自己能够旷达乐观,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从而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使自己变得更强。

作文题在立意上有这样一些思维的发散点,很好地体现出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包括立意上的开放性和文体上的开放性。学生只要联系材料一个层面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生活发散开去,就能写出一篇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作文。

(卢雄飞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

相关阅读: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能参加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的光荣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