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家长自费百万在校门口架天桥 “暖闻”背后该反思的是谁?

原标题:家长自费百万在校门口架天桥,“暖闻”背后该反思的是谁?

作为一项公共基础设施,其建造理应经过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和专业设计,很难、也不应完全依靠个人去完成。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孟女士自费百万建天桥。据报道,在河南商丘夏邑县实验中学门前,有一学生家长孟女士自费修建了一座天桥。这源于这所中学门前的孔祖大道平日车流量非常大,每天上学放学时拥堵严重,同时孔祖大道的地势很低,每年夏天的雨季,孩子们还要蹚着浑浊的泥水过马路。孟女士表示,自己建桥的初衷“就是想帮助孩子们”。这一暖心举动一经报道,便获得了点赞声一片。不少网友还主动为桥征名,比如“孟母桥”“连心桥”“平安桥”等。

但在感动之余,人们也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位既好心又“力所能及”的家长,孩子们过马路的安全隐患是否会一直存在?天桥建成后,安全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后续维护管理又由谁来承担?这些问题,显然不能苛责孟女士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地市政、交通等部门的管理角色。

根据相关报道,夏邑县实验中学靠近主干道,给学生安全带来隐患的情况已非一日两日;一到雨季就严重积水的问题也已是痼疾。这一系列问题,也反映出此前市政规划做得不够。事关成百上千名学生的便利与安全,本是公共治理的职责。如果相关方面没有缺位,或许不需要孟女士豪掷百万捐款,甚至连设计、建设都自行包揽代劳了。

当然,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有时考虑也难免不够周全,比如所建天桥仍是传统、老式天桥,是否符合城市升级要求,能否照顾更多群体的需要等。专业操作、权责相当,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项公共基础设施,其建造理应经过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和专业设计,很难、也不应完全依靠个人去完成。

对于天桥质量问题,孟女士在采访中出示了所有相关手续和城管局、住建局等各个部门的审批。这固然反映了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可问题在于:有关部门在接收到申请后,是被动审批,还是有积极作为、沟通协调?

好在,当地住建局已对媒体表示,该桥属于公益性质,安全问题由住建部门负责。这样的表态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希望相关部门都能在这则“暖闻”中得到足够反思。要明白,合理满足公众需求、科学解决公共问题,本就是设立这些部门的初衷,也是市民有权享受的社会服务。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任冠青

责任编辑:张玉

法国志愿者洞穴中住40天 没带手机、时钟等设备 律师解读:遇上老虎把它打死了,要负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