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做给农民看 教会农民干 带着农民赚

原标题: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尽锐出战,不胜不还。2015年10月19日,武汉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在蔡甸区召开,全市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式吹响号角。历经持续奋战,武汉决战脱贫攻坚交出优异答卷: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14人脱贫、271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6%下降到趋近于零。

 2021年4月13日下午2时30分,湖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武汉举行,1097名先进个人和599个先进集体获奖。武汉市共有25名先进个人和12个先进集体获奖。

 3.4万余名党员干部奋战脱贫一线

 2021年4月13日下午2时许,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开幕在即,位于江夏区湖泗街的均堡村村委会里,坐满了前来观看直播的村民。当天,武汉市审计局驻均堡村工作队队长龚宇,获得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光荣称号。3年来他日夜战斗在均堡村,把一个问题村变成了脱贫先进村。

武汉市属插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新城区的43个街(乡、镇)。5年多来,武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六个精准”,全面推进“五个一批”“八大工程”脱贫措施,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选派1059个驻村工作队、近4000名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全市3.4万多名党员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全市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奋力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贫困村过上亮化洁化绿化美化新生活

经过5年奋斗,全市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截至目前,蔡甸、江夏、黄陂、新洲4个新城区均已开通了轨道交通。全市2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动力电、公交车、通讯、宽带、广播、电视信号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实现了湾湾通。271个贫困村都建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电商综合服务站、村卫生室、图书室、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实行“五务合一”,村民看病就医、买卖商品、存贷资金、办理事务基本可以不出村。农村居民逐步过上亮化、洁化、绿化、美化的新生活。

走进新洲区旧街街石咀村,曾经坑洼不平的泥泞路变成了干净平整的水泥道,还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洪山区城管局驻村工作队员孙勇,5年来扎根石咀村,积极联系协调洪山区城管局筹措扶贫资金300余万元投入石咀村,建起了产业基地、百姓大舞台、医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添置了垃圾车和垃圾箱。以前地处新洲区东部偏远山区,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老旧村湾,如今华丽蜕变成为绿水青山、远近闻名的生态茶园乡村。2019年9月,石咀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创新“武汉做法”建设扶贫产业园

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市扶贫办主任吴大志介绍,为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正探索通过引进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实现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闲置房屋、荒山、滩涂等资源价值得到发现。

江夏区是全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该区扶贫办负责人林安更,发现区内贫困村产业发展没有工业经济支撑相对滞后,提出区内南北合作资产收益的扶贫构想,得到了区深改办支持并推动实施改革。江夏区在全市创新推行“以工哺农、以北带南、以企扶村”的扶贫新模式,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3万元,有的村甚至是“空壳村”,增加到2020年的18.2万元,年均增幅43.4%。

截至目前,武汉271个国家建档立卡脱贫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江夏区湖泗街科农村推广“稻虾鳢”套养模式,每亩增收约3000元,科农村的套养模式今年开始向全省推广。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脱贫致富典型村脱颖而出。

据悉,全市重点推进的扶贫产业园项目建设,已在黄陂、新洲、蔡甸、江夏等地遴选9个试点,通过建设扶贫产业园,引导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胆探索,创新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向着“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美好生活目标迈进。

记者李英波通讯员林建武

相关阅读:
张四才: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打造村湾绿道提升群众获得感 间隔3至8周接种第2剂次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