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京报:喊着“支持国货”炒鞋,实质是“算计”同胞

原标题:喊着“支持国货”炒鞋,实质是“算计”同胞|新京报专栏

文|沸雪

鞋子又火了,不过和以往数轮的球鞋炒作热潮相比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炒作的不是以往的“椰子鞋”,而是国产品牌球鞋。

近日,部分国产品牌球鞋涨价和缺货的消息,在网上备受关注。一些网民发现,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的有些“限量款”球鞋价格飙涨,其中某品牌一款球鞋的价格涨幅达31倍。

伴随着国产鞋被热炒而至的,是原本作为假冒伪劣代表的“A货鞋”,在许多带货主播那,莫名其妙地一跃成为“国货之光”。相信许多人都刷到过这样的文章或视频,因为是中国生产,就把违法侵权品牌、质量不过关的“A货鞋”捧为“爱国鞋”。

但事实上,这些“A货鞋”经常使用不达标的原材料,他们不仅盗版国际一线运动品牌,同样也侵犯了国产品牌权益。

本来作为使用品的球鞋被炒作成“期货”,就已经是背离产品价值的一次异化,其本质无非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炒作者囤积居奇、制造稀缺市场氛围、从而寻求下家接盘。

早在2019年,央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提醒广大消费者:“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洋鞋”不该被炒,国产鞋同样不该被炒,“鞋穿不炒”,本该对洋鞋和国产鞋一体适用。毕竟,击鼓传花之下,泡沫总会破灭,最终总有人会沦为“韭菜”。

相形之下,这次绑架着“国货”名义的炒作,也是球鞋的二次异化。某些人一边喊着“支持国货”,一边却是算计同胞。考虑到国产品牌球鞋的主力消费群体,是包括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此举危害更大。

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来说,球鞋的涨价,直接意味着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选择空间;且由于其中还存在未成年群体,这种带着情绪的炒作,还可能冲击他们的判断力,甚至导向不良的行为。

事实上,这样的炒作,对品牌方来说也并非好事,相反还可能成为品牌转型升级的毒药。在炒鞋的产业链上,看起来一双鞋产生了数十倍的溢价,但作为品牌方实际上并不可能从中获得收益。相反,更多的“A货鞋”看到有利可图跟风进入造假,只会进一步对品牌造成冲击。

▲视频截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视频截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近年来,国产消费品牌可以说进步明显。无论是在品牌形象的运营还是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国产消费品牌都已经具备和国际一线品牌“叫板”的实力。

而在需求端,正在成长为主力消费群体的“Z世代”也对国货有更多的好感和青睐,这都是国产品牌有望在接下来实现品牌跨越的有利契机。

但炒鞋现象的出现,看似是对国货的追捧,实则是对国产品牌的“捧杀”。不仅会冲击国产品牌的可信度,还会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左右企业的市场判断。

说到底,在这场看起来“追捧国货”实则是“哄抬国货”的炒作热潮中,国产品牌受到了冲击,而购买的消费者则变成了被收割的“韭菜”,真正从中获益的只有背后的“炒鞋客”。

说到底,从此前对耐克等品牌鞋子的炒作,转向对国货的炒作,都是一场被“炒鞋客”刻意引导异化的资本游戏罢了。

相比起大宗商品,不论是鞋还是消费品,其价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使用价值上来。那些被人为制造的球鞋稀缺现象,其实也进一步提示市场监管:要跟随消费形态的变化而创新监管方式,不让炒作者能够有机可乘。

我们当然乐见国货崛起,但这种崛起应当是以品牌力和过关的产品质量作为基石,而不是以消费情怀、收割“韭菜”的方式——那样只会害了“国货”。

因此,不能任由“炒鞋客们”肆意“兴风作浪”。

相关阅读:
国产鞋被热炒,律师:“炒鞋”不仅可能涉嫌违法,还隐藏金融风险 几天不到 天价国产球鞋泡沫破了?3卖家被封号 炒鞋者避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