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杭州一小学开设方言选修课

原标题:杭州一小学开设方言选修课

杭州一小学开设方言选修课

杭州一小学开设方言选修课

日前,杭州市滨和小学开设了方言课,让孩子们通过对方言的学习了解杭州本地文化、故事,增加故乡认同感,也让“新杭州人”更好融入本土文化和氛围中。

此举被认为是在拯救地方文化,其实这并非滨和小学首创。6年前,杭州清河实验学校把方言引入课堂,本地教师自编教材,将方言渗透到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昨日,浙江省教育厅语管处一位负责人回应称,方言保护是在做文化的记录,不等于要全面推开方言。

“小伢儿”学说杭州话

“啊~扑~”(外婆)

“我来冬吃饭。”(我在吃饭。)

镜头前,穿着校服的孩子一板一眼地模仿着老师的发音,说完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些“小伢儿”生活在杭州,却对自己口中发出的杭州话腔调十分陌生。

日前,杭州市滨和小学开设的方言课上了热搜。3月24日,滨和小学相关负责人严慧告诉新京报记者,滨和小学这学期新开了《小伢儿说杭州话》,属于社团形式的课。目前班上有20多人,都是自愿报名且经过筛选的,模仿能力强、对杭州方言感兴趣的二年级孩子。

严慧介绍,滨和小学所在的杭州市滨江区,属于较晚开发的新区,外地落户定居于此的“新杭州人”占比较大。学校大部分孩子对于杭州方言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就算是祖辈、父辈都生活在杭州的孩子,家中有纯正方言环境的也极少。

“方言在流失”这是教育工作者们的感受。而随之一并消逝的,或许还有杭州本土的文化产品、文艺形式和生活方式。于是在2021年新学期初,滨和小学的方言课开讲了。

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方言,给孩子轻松愉悦的环境学习方言,是老师们面对的第一件难事。滨和小学的老师想到了本土曲艺,“本土曲艺朗朗上口、轻松好记,又符合孩子们爱模仿、表演欲强的特点。”这和杭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陈菁茵的想法不谋而合,每周二下午,陈菁茵会作为外聘老师进校,给孩子们讲方言课。

“开心茶馆真闹猛(热闹),八仙桌子条凳儿长。说的说来唱的唱,来冬(在)杭州城里城外名气响。”第一课,陈菁茵带来的是杭州电视台过去一档曲艺节目《开心茶馆》的主题曲。唱词抄在黑板上,还没开课孩子们就问了,“老师,什么叫来冬?”“老师,八仙桌是什么样?”方言第一课,取材于苏州滩簧的曲调一响,俏皮轻快的节奏立马把孩子们的耳朵抓住了。

陈菁茵计划着,用一个月的4个课时,把这首一分钟长的小曲教给孩子们,“先有熟悉的语调和学习的欲望,再教日常对话。”

已有学校坚持六年

陈菁茵和滨和小学的老师们刚刚起步探索,杭州清河实验学校的方言课已经进入了第6个年头。

校长金晓蕾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当时学校附近外地人较多,如何让这些新杭州人有归属感,让学校的孩子们很快融入杭州,是学校考虑的一件大事。2015年,方言课作为学校一门拓展课程应运而生。

最初讲方言课的是一名临近退休的语文老师,地道杭州本地人,也是学校里杭州方言最精通的人。但会说不一定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就是那个爷爷,教我们说听不懂的话。”金晓蕾意识到,这样讲不行。

同年,身为杭州本地人的金晓蕾和另外几名老师开始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吃杭帮菜”“找杭州城门”“逛西湖”,方言课不再照本宣科识字念词,而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陈晓波是学校一年级方言课的任课老师,现在每三周上两次课。陈晓波介绍,课程分为“衣、食、住、行”四个模块,“比如《厨房里的秘密》,通过爸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引出锅碗瓢盆等厨房器具的方言词汇,进行简单的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记住这些词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陈晓波会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跟杭州话有关的儿歌,“孩子们可能更感兴趣,背起来也朗朗上口。”

负责课程设计的老师们还会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和一些社会热点,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杭州刚推行垃圾分类时,陈晓波就将唱垃圾分类的杭州话儿歌加入了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设立了杭州话社团,会请杭州话剧团的老师指导学生排练非遗曲艺《小热昏》。

陈晓波表示,学校开设方言课程的理念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杭州,了解杭州,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同时,让新杭州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告诉他们作为一个新杭州人,将来也可以在杭州有自己的发展和生活。”

“方言比想象中流失得要快”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陈菁茵自幼在家中与父母说方言,后来又从事曲艺工作,一直将杭州话作为自己的母语。但她的儿子在18岁上大学之前,基本不会说杭州话。“孩子去外地上大学后发现,来自宁夏、贵州、东北的同学多多少少都会说方言,‘我什么都不会,从哪里能看出我是杭州人呢?’”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越认为,方言承载着各地人民的情怀,“跑得越远,这种感觉越明显,如果在国外,碰到一个家乡人,很容易成为朋友。”

对于方言的萎缩,徐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方言比我们想象中流失得要快,现在看来很不乐观。”徐越表示,现在一个班可能只有两三个学生会说方言,而且因为受普通话影响大,孩子们说的方言也不那么正宗,“老派方言的一些词语,小孩可能听都没听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祥柏认为,方言的萎缩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媒体等媒介的发展、外出打工热潮的兴起和学校、家庭中的普通话教育,使得社会环境里提供的方言信息资源逐渐减少,“人们在选择语言工具的时候,不自觉用了普通话,自然就没有机会去选用方言。”

刘祥柏介绍,为保护正在萎缩的各地方言、民族语言文字,2015年我国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将各地方言以录音、录像、照片和文字等多方式记录并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方言要保护不是推广

记者注意到,杭州小学开设方言课的消息很快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大部分声音表示赞同,但也有声音认为这和我们目前倡导的推广普通话相矛盾。

3月25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语管处一位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表示,已经关注到有杭州的学校在开展方言课这件事,目前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核实相关情况。“我们国家对于方言一直在做保护,但是没有明确说要去推广,学校开展方言活动要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科教育的方针政策,毕竟语言是用于社会交流的。”

“方言需要保护,方言的保护和普通话的推广是不矛盾的。”上述负责人提到,浙江省在方言保护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建立了方言博物馆,组织了“留住乡愁”等活动,目前保护工作正在推进,届时会把好的保护方法和效果呈现给大家。但其亦表示,从经济发展长远来看,方言保护是在做文化的记录,不等于要全面推开方言。“关于方言,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方向是一致的。”他表示。

新京报记者张静姝刘洋

实习生牛清妍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乘坐开往春天的火车打卡京郊 爆黑料只为“有偿删帖”,是对孩子的新型网络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