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会挖出什么

原标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会挖出什么

三星堆,这个古蜀文明的宝库,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广汉真武村月亮湾一户村民在自家院前无意间发现了一大堆玉石,随后流入坊间,“广汉玉器”名噪一时。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

“本次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将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三星堆的传奇还将继续。

为什么叫三星堆

三星堆这个名字,似乎和天上的星宿、星象有关。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堆,在四川人的口语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从地图上看,三星堆所在的三个土堆呈直线排列,像一条线上的三颗星。明清时期《广汉县志》的“广汉八景”里,就把三星堆和它旁边的月亮湾称为“三星伴月”。

现在考古已经证实,这三个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就是三星堆古城的城墙,后来因人们随意取土,被挖成了三个堆。

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始建于夏,至商代中晚期基本成型,其城墙体系、居住区、作坊点、墓葬群以及祭祀坑等,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功能清晰。众多青铜器的出土,说明古蜀国地区青铜冶铸技术十分成熟,古蜀文明当时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是谁发现了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过程,颇具故事性。

 1929年,在成都北边广汉南兴镇,笃信道教的燕道诚因为天旱,和儿子燕青保一起将田地附近一条淤塞的小溪淘浚一下。父子俩掏挖淤泥时,突然挖到一个坚硬的石环,父子俩费力揭开石环,发现下面是一个土坑,里面装满了各种玉器。自觉掘到宝藏的燕家人在惊喜之余不敢声张,将其掩埋回去,等到夜深人静之际才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将这一坑玉石全部运回家中。

燕道诚在成都的古玩市场上用并不高昂的价格出售了部分玉器。而得到这些玉器的古董商们则纷纷追寻它的来源,“广汉玉器”名噪一时,由此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1934年,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教授葛维汉组织考古队在已发现疑似玉石器“窖藏”的附近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发掘,共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文物。

“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遗址露出冰山一角,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

三个堆差点都变成了砖

 1986年三星堆的发现震惊世界前,旁边有一座砖厂,利用那三个大土堆,可以便捷地取土烧砖。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就一直关注着三星堆,1986年3月到6月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挖掘,但没有找到祭祀坑,反倒是工作刚结束不到一个月,被当地砖厂工人给发现了。

据当事人回忆,三星堆“1号祭祀坑”是被当地南兴二砖厂的工人杨远宏、刘光才发现的。7月18日这天上午,他们俩挖黏土时,突然听见传来清脆的破损声,发现土中一枚墨绿的玉璋被手中锄头拦腰击断,两人停下仔细观测,发现这似乎是一个土坑的边缘,坑中密密麻麻还有很多器物。由于考古工作队长年驻扎当地,这两位工人也大致了解保护文物重要,立即向留守人员汇报。大喜过望的考古工作者立即赶往现场。即便有了心理准备,等这些工作人员抵达时,他们还是被出现在祭祀坑中的宝藏给惊呆了。

随后又发现了“2号祭祀坑”,一座更大的宝库就此打开。

这次拆的6个“盲盒”是什么

近日,三星堆连上热搜,其中一个热搜话题是“三星堆遗址连拆6个盲盒”,它指的就是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它们位于1986年发现的1、2号“祭祀坑”旁。专家认为,目前这8个“祭祀坑”整体构成祭祀区,是古蜀王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这些“祭祀坑”,可以想见约3000年前的祭祀场面该如何宏大与奢华。

占地仅3.5平方米的5号“祭祀坑”一片金光闪闪——考古队员已从此处清理出多件金器和60余枚带孔圆形黄金饰片、数量众多的玉质管珠和象牙饰品。经专家初步判断,这些有规律的金片和玉器与黄金面具形成缀合,推测为古蜀国王举行盛大祭祀仪式时所用。

“出乎意料的是,此次还出土了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青铜器,比如有些青铜尊附着有奇异诡谲的龙或牛的造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说。

在3号“祭祀坑”,记者看到了坑内铺满百余根象牙和上百件青铜器,包括青铜尊、青铜罍及独具风格的青铜人像、大面具等。

最具神秘色彩的,是考古人员在6号“祭祀坑”发现了一具“木匣”,长约1.5米、宽约0.4米,内外均涂抹朱砂。它是做什么用的?它有什么特别的来历?考古人员对这个神秘的“木匣”给予了格外关注,在现场反复讨论“开匣”方案。

像“木匣”这样的未解之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去破解。但是,就目前的阶段性成果而言,已经展示了三星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

“本次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将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到底用上了什么“黑科技”

已经退休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德安研究员和陈显丹研究员站在新的发掘现场,回首当年亲历1、2号“祭祀坑”发掘的往事,感慨万千。他们告诉记者,当时的发掘现场就是一片田野,田野前面是砖厂,取土烧砖的工人就跟在后面,催着他们赶快发掘。只用两个月,就把1、2号坑发掘完毕了。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仿佛是在封闭的高科技实验室工作。

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三星堆遗址发掘总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说,在这样的“考古舱”里开展发掘工作,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

为什么消防队员也参与研究

不仅有高科技加持,专家“阵容”也堪称“豪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材料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

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我们在4号‘祭祀坑’的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唐飞说。

甚至连消防队员也被邀请参与研究。

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大多有烧灼痕迹,考古学家推测这是一种“燎祭”方式,即将青铜器、象牙等祭品燃烧后填埋。这种“燎祭”是在坑外燃烧,还是坑内燃烧?燃烧最高温度是多少?……这些谜题有待消防队员和考古学家合作揭晓答案。

综合新华社、央视、中新社、都市快报报道

相关阅读:
三星堆“上新”再惊天下 “把热血留在这里,对武汉更多一分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