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蔡甸“雷锋陈大姐”做好事58年
3月15日上午,跃进社区老车站宿舍一楼,一间狭窄老旧的房子里传来老式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破了线的裤子,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的操作下,3分钟便缝好了。“陈大姐,太谢谢您了。”邻居肖艾平咧嘴笑着,拿起裤子走了。
老人叫陈翠珍,今年74岁。做了一辈子的“好事”,“雷锋陈大姐”的名声在跃进社区,不胫而走。
义务缝补,一干就是四十一年
老车站宿舍,建于上世纪70年代,紧邻莲花湖。陈翠珍的家在一楼,约30平方米,有点像临街“门店”。房子中间,摆着一台“大桥牌”缝纫机,旁边便是衣服裁剪台。屋内,几把老旧木椅,一条方桌,非常简陋。
“陈大姐,你看我这衣服、裤子脱线了,能帮我缝一下吗?”跃进社区居民肖艾平,是老人的“常客”。坐在缝纫机前的陈翠珍闻声抬头,站起身来,从肖艾平的手中接过衣物,仔细端详了片刻:“你坐会,3分钟就好。”陈翠珍踩起老式缝纫机依旧娴熟,穿起针线来也无需佩戴老花眼镜。两件衣物在缝纫机针头的“哒哒”声中,没几分钟就缝好了。
“陈翠珍可是咱们社区的好人,邻居衣服脱线、打褊,只要找到她帮忙,她从不推辞。”肖艾平告诉记者,陈翠珍缝补手艺好,还不计报酬,大家都很敬佩她。
1980年,为了方便给自己的孩子缝补衣服,陈翠珍添置了这台缝纫机。邻居们也时常找陈翠珍帮忙缝补、打褊。这一干就是41年。
跃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殷立霞回忆说:“前年,一户居民拎了一袋衣服请陈翠珍帮忙缝补,临走时硬要付些钱,可陈翠珍怎么也不收。为此,这位居民还找到社区,请我们帮忙协调。”
陈翠珍说:“如今大家生活好了,找我缝补的人不多,多是老朋友。现在平均每个月帮人缝补15件衣物。”
一条百米小区路,主动清扫二十三年
老车站宿舍住了80户人家,宿舍区门前屋后有一条约100米的小路。陈翠珍主动清扫了23年。
75岁的邻居黄道国还记得1998年冬,下了一场大雪,陈翠珍大清早起床,把门口的积雪铲得干干净净。从那一年开始,陈翠珍每天早晨7时,就拿着扫把和撮箕,主动承担起了小区房前屋后的清扫工作。这让黄道国等邻居们感动不已。
“这100米,清扫完需要30分钟。”陈翠珍说,年轻时就闲不住,“搞个劳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美化了小区,一举两得。”
每天早晚,陈翠珍还会穿上红色小马甲,拿着“小喇叭”在附近的亲水平台义务宣传消防安全和疫情防控。一天3小时的步行宣传,她持续了多年。
不仅如此,邻居之间不管谁家遇到了困难,只要一声呼唤,陈翠珍便会第一时间赶去帮忙,解决了邻里间不少的困难和矛盾。她的热心肠和助人为乐,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尊敬和赞许,居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陈大姐”。
学一辈子雷锋,做了五十八年“好事”
今年3月5日,听说区里组织的“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就在家门口的老区委广场上举行,她第一个跟社区报了名,请人将自己的这台老缝纫机搬了过去。一个上午时间,老人义务缝补了十余件衣服,还将自己提前制作好的40多双袖套,免费送给了参加活动的居民。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今年也是陈翠珍老人“学雷锋”的第58个年头。
陈翠珍说,1963年,她15岁,学校掀起了“学雷锋”高潮。当年,没有考上高中的陈翠珍,回村开始务农。“我在大队任团支部书记,学习小组组长,带领20多名年轻人学雷锋。”下秧、挑粪,大队里的脏活、累活,陈翠珍抢着干。“农闲时间,我就带人一起帮大队里的一些孤老挑水。”
雷锋精神影响了陈翠珍一辈子。她处处想着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1977年,她还在玉贤街车岭村任妇联主任,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重病卧床多日,无人照顾。她听说后,每天端茶送饭服务了30多天。“老人病得很重,无法言语,想表达感谢却只能流着眼泪望着我。”
77岁的彭维祥老人,原玉贤街车岭村干部,提及陈翠珍“助人为乐”赞不绝口。他说,以前每逢插秧时节,她会帮村里老人干农活。谁家有困难,她也会主动热心帮忙。
在陈翠珍看来,雷锋精神需要学习一辈子、干一辈子。“如果大家都来当雷锋,社会就有温度,城市更文明。”
记者张衡通讯员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