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成都商报谈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案:舆情回复不能“挤牙膏”

原标题:灌云回应“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案”,舆情回复不能“挤牙膏”

信息披露越是“挤牙膏”,就越容易激发舆论的“脑洞”。

3月12日,“今日灌云”微信公众号通报,备受网民关注的“女辅警敲诈案”,经与纪检监察部门核实,该县涉案的7名公职人员已于2019年底分别受到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等党政纪处分。灌南县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则就案件判决书从网上撤回给出说明:目前该案正在二审审理期间,一审判决书未生效。该文书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不应在互联网公布,故予以撤回。

成都商报谈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案:舆情回复不能“挤牙膏”

据媒体报道:此前网络流传的判决书显示,原女辅警许某在2014年3月至2019年4月,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后以自己家人得知后要找被害人闹事以及自己购房、怀孕、分手补偿等为由,先后索要多名受害人共计372.6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许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多次勒索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500万元,追缴其违法所得372.6万元。

这份判决书最终引发超常规的舆论关注和解读,但公共关注不仅仅是好奇心驱使下的“吃瓜”。因为不仅判决书释放的“信息量颇大”,同时更留下了一连串的公共疑问。

比如,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之巨,这明显与涉案人的公职人员身份,以及社会对于公职人员收入状况的预期构成了一种现实反差。由此也就没理由不让人追问——这些来源正当吗?

而鉴于被敲诈的对象均非“普通人”,并且敲诈方式是“不正当两性关系”,甚至还有人先后两次“被敲诈”,这些公职人员是否纯粹只是“受害人”,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还有,判决书引发关注后,又被撤回,多少让人有些疑惑。

对于上述疑问,目前相关方面声明7名公职人员已被处理。但公开报道只有支付敲诈款项且被两次勒索的“刘某乙”于2019年落马,其他公职人员的处理结果尚未见公开信息,相关方面或有必要给出更详细的披露。而一审判决结果既然“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不应在互联网公布”,它又是如何“上网”的,同样需要进一步说明。

案件越让人议论,越应该在信息公开上有更多的“补充说明”。尤其是考虑到这起案件涉及多名公职人员,其围绕公众关注的、涉及违反公职人员相关管理规定的信息公开就更应该做足、做细、做实。要知道,信息披露越是“挤牙膏”,就越容易激发舆论的“脑洞”。目前围绕此案的信息披露,显然还需要补课。这不能说是对舆论猎奇的顺应,而是满足公众知情权之必须。

此案的妥善处理,不仅关涉个人公正,关乎司法公信,也关乎当地的舆情处置能力,而惟有公正公开,才是解决之道。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责任编辑:祝加贝

相关阅读:
女子跟踪运狗车三天三夜发现囤狗窝点 官方介入 下周二起,北京雍和宫恢复开放!全天限额4万人,预约+现场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