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院士、教授、企业家…东莞这条村出了一百多位“硬核”名人,都姓邓!

原标题:院士、教授、企业家…东莞这条村出了一百多位“硬核”名人,都姓邓!

说起东莞这条村,满满都是自豪感!近百年来出了一百多位科教、文化、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堪称“奇迹”!是远近闻名的“院士故里”,名人多到数不过来,大家说:“这就是别人家的村啊!”

什么村?桥头邓屋村,有600多年历史了。

邓屋古村落鸟瞰图记者赵浛锐摄

邓屋古村落鸟瞰图记者赵浛锐摄

一百多位全村人的“骄傲”

全部都是姓“邓”的!

在东莞,邓屋村算是比较偏远的山村,所以大家万万没想到,这条偏远的山村,竟然出了一百多位“全村人的骄傲”,而且全部都是姓“邓”的!

邓屋古村一角记者赵浛锐摄

邓屋古村一角记者赵浛锐摄

为什么叫邓屋村?因为这条村村民以前是单一的姓,大家都是姓“邓”的,他们都是邓氏的子孙后代。

桥头镇邓屋村位于桥头镇中心的西北面,始建于洪武四年(1371年),面积2.66平方公里,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了,现村古建筑群位于村南门路、东门路等主要街道,包括北门、南门、麻石路二段约150米、古井四口及清末民居近200间,以及邓氏宗祠、文帝庙、邓植仪祖居、邓仲硕故居、邓屋村炮楼等古建筑。

邓氏宗祠记者赵浛锐摄

邓氏宗祠记者赵浛锐摄

邓屋村最为知名,也最让本村人骄傲的是,近百年来,科教、文化、管理各行各业人才辈出,涌现了包括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先驱、著名土壤学家邓植仪,爱国企业家邓盛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先驱”邓锡铭,邮票设计专家邓锡清等在内的100多位“全村人的骄傲”,堪称“奇迹”,因此也是远近闻名的“院士故里”。

邓植仪、邓盛仪祖居记者赵浛锐摄

邓植仪、邓盛仪祖居记者赵浛锐摄

如今走进邓屋村,村口门楼、祠堂边、古村落巷道上,岭南古风样式的指示牌和展板随处可见,呼应着古村落里清末民居的砖墙、板瓦、木梁架、壁画等元素,其中有名人祖居(故居)指示牌,展板介绍了古建筑文化、名人故事、村史等内容。

记者赵浛锐摄

记者赵浛锐摄

五、六代子孙都人才辈出

这么古老的古村,还涌现了这么多“硬核”名人,当中肯定也有很多历史文化故事。

去年9月开始,一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邓屋科教文化名人暨历史文化展,让这个“寂静”的古村落变得热闹起来,一直让邓屋人自豪的名人历史故事也更广为传播——中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先驱、土壤学专家邓植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专家邓锡铭,土木工程教授、爱国企业家邓盛仪,邮票设计家邓锡清……

这一批批从邓屋村走出去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有识之士,他们在邓屋古村落里的祖居(故居),为邓屋村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邓屋村东莞籍华南教育历史名人陈列馆(下简称陈列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

记者赵浛锐摄

记者赵浛锐摄

这一场展览,也是桥头在邓屋村筹建陈列馆的“前奏”。

“邓屋村东莞籍华南教育历史名人陈列馆今年将启动建设。”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文物非遗专干陈嘉莉介绍,将盘活名人祖居(故居)、名人故事等资源,活化利用古建筑,打造具有岭南古村落文化体验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相结合的特色村落。

记者赵浛锐摄

记者赵浛锐摄

记者赵浛锐摄

从联系邓屋村历史名人后代,搜集整理名人资料,到协助调研团队开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调研项目,再到参与邓屋古村落传统民居和名人祖居(故居)勘察,作为邓屋村人,村干部和村文化管理员一直参与其中,一同参与的还有被誉为邓屋村“活字典”的90岁老人邓根喜。

邓根喜记者赵浛锐摄

邓根喜记者赵浛锐摄

1931年出生的邓根喜是邓屋村人,小时候经历过抗日战争,抗战结束后在桥头开设的东莞第一所农业职业学校就读,后来考入华南农业大学,曾在邓屋村当过村长。退休后,回到邓屋村从事古建筑保护、祠堂整修、族谱修缮等工作,对邓屋村的发展历史,名人故事如数家珍,是村里有名的“活字典”。

桥头农业职业学校

桥头农业职业学校

桥头农业职业学校

邓根喜介绍,邓屋村建村后的几百年,村里各家各户一直都是勤耕勤锄,从事农事生产,直到清末时期,邓庆云出现,才开始扭转邓氏世代务农的命运。邓庆云本来也是农家子弟,后来投靠在广州当武官的堂伯父邓带喜,进了军队里面当兵,逐渐提拔为顺德县都司,有了经济基础后,邓庆云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

邓氏宗祠一角记者赵浛锐摄

邓氏宗祠一角记者赵浛锐摄

中国的土壤学科奠基人邓植仪,土木工程教授、爱国企业家邓盛仪,“激光科学之父”邓锡铭,邮票设计专家邓锡清,治蝗专家邓锡鎏等专家人才都来自这一家族,除此之外,邓庆云之后的五、六代子孙,都人才辈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所建树。

院士、教授、企业家…东莞这条村出了一百多位“硬核”名人,都姓邓!

在邓根喜老人看来,邓庆云一家之所以能每一代都人才辈出、长盛不衰,并不是因为农家常说的风水学说,而是因为邓庆云懂得对后代的投资,而且重视教育的家庭氛围一直在家族中传承,正如祠堂门口的一幅对联“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所说的那样。

邓氏宗祠记者赵浛锐摄

邓氏宗祠记者赵浛锐摄

文帝庙见证曾经的文风鼎盛

走进古村中,你会发现,邓屋村那仅存的200座传统民居也是典型的广府民居:坐北向南,青砖砌筑墙身,板瓦覆顶,木构梁架,封檐板雕花精美,头门檐下壁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邓屋古村

邓屋古村

邓屋村原建住宅,从围面前向上有九排房屋,每横排房屋有一条巷共八条巷,建有四条直巷,这十八条巷全是麻石路,为村民出入道路,至今仍保存完好。村内现存4口古井,用麻石和青砖砌成,井口为八卦形状,井口宽直径两米,深五米;井水虽可饮用,但为村民安全着想,现已全部架设护栏。

因为长期闲置,不少古民居出现了损坏,其中最让人惋惜的便是文帝庙。该庙大门紧闭,但瓦面坍塌,杂草丛生,唯有那两面高大的破旧的封火山墙依旧在诉说着当年的香火旺盛,折射旧时光中邓屋村文风鼎盛。

古文庙

古文庙

在东莞古村中,文庙是非常罕见的。或许正因为如此,邓屋村一直以来都是东莞东部一带有名的文化村,近百年来,涌现了100多位科教、文化、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

现在的邓屋村经济富裕,但是历史上却是有名的贫困村落,邓家祖辈务农为生,人多地少,生活艰辛。当时人们为了生存,还远赴企石镇种田,直到邓庆云出现才扭转了乾坤。邓庆云儿时曾经做过某富家少爷的陪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等有了经济基础之后,就大力鼓励后代读书,其儿子邓植仪、邓鸿仪、邓盛仪都曾经出国留学,才让邓屋村这个偏僻的小农村逐渐演变成一个科技人才大村,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

古文庙内部

古文庙内部

文庙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村中还保留着拜孔子的传统。当时孔子图像在村里很多,村里孩子大多在六七岁便会拜孔子,在私塾、文庙和家里都拜。南方日报2009年的报道中记载着该村老人邓根喜的回忆:他10岁时(1941年)的一天,公鸡刚打鸣,其爷爷就叫醒他,让他端着饭踩在梯子上去吃,寓意步步高升,然后背着他到私塾去拜“孔圣先师”图像。

有如此浓郁的文风,邓屋村自然有了钟灵毓秀的人文基础了,奇迹的产生也是必然的。

邓屋旧围曾经的风水宝地

邓屋旧围,建立在一座小小的丘陵上,曾经的旧围可以说是一处“风水宝地”,坐北向东南,面向迳贝村两旁大山大岭之间的山坑,有山水迎面而来流入面前湖,右方有田溪头村(今田新村)的上高塱坑水流入面前湖,这个中轴线坐标定向有四水归源、丁财两旺之感。村落后也有一口湖,叫背底湖。人们将村落建在两湖之间,远远的就可以望见青山、绿洲、秀水迎面而来的美好自然景色。

邓屋面前湖风光

邓屋面前湖风光

邓屋旧围的古巷,是昔日的印记。村巷深幽静穆,宽数尺,麻石铺就。民房有彩画镶在门上,青砖墙,红门框,纵横交错排列在巷子中。这是邓屋前辈繁衍生息的港湾,阅历百年风雨,历经百年沧桑。

邓屋旧围巷道

邓屋旧围巷道

别人家的村,真牛!

来源:i东莞全媒体记者邓文燕、沈汉炎

视频:i东莞全媒体记者赵浛锐

图片:i东莞全媒体记者赵浛锐陈帆

资料图片来源:悦读桥头《东莞市桥头镇邓屋村历史文化资源专项调研报告(初稿)》

丈夫裸聊被妻子怒提离婚,调解时意外得知儿子非亲生剧情逆转 内蒙古自治区原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保胜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