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位越南博士在汉的琴色人生
中国古琴艺术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阮延俊来到武汉的第15个年头。沉醉于古琴艺术的他,在东湖之畔的琴坊,开班传授古琴技艺,另还教人制作古琴。
隐于市的琴坊
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隐匿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大李文创村的一栋三层民宅。黑色牌匾、铜钉木门、红色拱桥、竹子帘门,墙上雕刻着用书法绘制的琴谱,显示着琴坊的与众不同。
深色布衣,皮肤略黑,中文流利,阮延俊像是一名隐士。在大李文创村,大家都习惯用“博士”来称呼他。
12月15日,琴坊内几名成年人正在学习斫(音:zhuó;意:砍、削)琴。锯木头、刨木花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中国古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斫琴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今年11月,他的首届斫琴班开班,授课地点就位于其东湖之畔的“南天坊”琴坊。
屋外有梅兰竹菊,屋内有琴棋书画。琴坊一楼书架上摆放的物品,除了一张古琴和琴谱外,还有一套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的作品集。戴建业是阮延俊读博时的导师。“我在武汉找到了知音,在武汉学习了斫琴的技艺,希望在武汉将斫琴的技艺传承下去。”阮延俊说。
迷上中国古琴
阮延俊是一名70后,出生于越南的广治省。来中国之前,他在越南的高校主修过中文,还曾在一家家具厂兼职做过3年木工。
很早之前,他就在越南看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剧。“‘空城计’里的一段音乐,深深打动了我。”他说。《六指琴魔》《英雄》等中国电影在越南的播放,让阮延俊越发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当时只是停留在喜欢听的程度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迷上古琴斫制和演奏”。
中国的古风古韵令阮延俊着迷。2005年他来到中国,到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读硕士和博士时,阮延俊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与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关。
他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创纪录地获得7个A,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弹奏的一曲《高山流水》赢得满堂喝彩。
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他白天学习,深夜赶工,通常会在宿舍楼的卫生间和留学生的公用厨房里学习弹琴和斫琴。阮延俊第一把像模像样的琴,就在那里诞生。
博士开班教琴
为了制作一张音色完美的古琴,他延误了博士毕业论文提交时间,最后不得不推迟一年毕业。
博士毕业后,阮延俊改变了最初返回越南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想法,而是留在武汉弹琴和斫琴。
古琴有13个徽位,首届斫琴班原计划招收13位学生,但在开班仪式上,请来的见证人临时报名,最后学生总数就变成了14位。跟着阮延俊学古琴的多是成年人。他们中有妻子学琴、丈夫报名学习斫琴的,也有7岁的女儿学琴、母亲代为体验斫琴的。
斫琴制作工序复杂。做完木胚之后,再裹布防变形防炸裂。灰胎十几道,面漆也是几十道,每一道工序都要自然干透,然后才是下一步。“一切都是自然演变。”阮延俊说。
沿用古法斫琴,工序超过200道,制作一把琴,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作为一名手工匠人,阮延俊看重的是背后的文化。
发文吐露心声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武汉是知音故里,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中国学习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时,阮延俊得到许多名师的教诲。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阮延俊每次上门求教,都得到了丁承运“很诚恳的指点”。
首届斫琴班开班次日,阮延俊在朋友圈发文吐露心声:愿将斫琴经验传授出去,让技艺传承下去。
在阮延俊的越南家乡,古琴基地建设也在筹划之中。“我会把这个乐器带回越南,让它滋养我们的民族,让我们越南人也能听到天籁之音。”他说。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戴建业的眼里,阮延俊是“中国的文学博士、古琴演奏家、古琴制作师”。他坦承,自己的学生中没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活得轻松洒脱,也没有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辟蹊径。
文/记者李琴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