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她13年内指导超500名失业者,有一项秘诀叫“能力迁移”
“全国十佳职业指导人员”李弘。本文图片受访者提供
疫情期间,李弘帮助受疫情影响失业的人在新公司实现再就业,入校指导大学生就业超过两千次。
作为国家星级职业指导师,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今年11月,李弘在“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中,以总成绩第一名荣获“全国十佳职业指导人员”称号,成了不折不扣的全国“NO.1”。
她说:“职业指导师在我看来就是一名赋能者,就像一颗小太阳一样,当别人处于人生低谷时,要能够赋予别人积极的能量。”
李弘对咨询者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
从迷茫走向确信,她由倾听者变为分享者
13年前,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时,李弘也曾面临求职迷茫。
一次,在参加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工作人员招聘面试时,面试官询问她:“你是学法律专业的,为什么选择来应聘这个工作?”
这句话一下子让李弘陷入深思,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也正是在后来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中,她不断思考和探究自身职业价值观,渐渐明白,帮助他人在迷茫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成功就业,这是她的初心和使命。
13年来,李弘累计指导失业人员500多名,职业咨询时间3000多小时,许多人在李弘的帮助下成功就业。
她回忆起11年前首次做职业指导,有一对夫妇因女儿大学毕业后几年未找到工作,跑到街道求助。没想到一见面,她就被女孩父母大骂了半个小时。“他们急于把女儿找不到工作的怨气都发泄出来”,李弘说:“当时我很委屈。”
如今,面对同样的场景,李弘已经能应对得游刃有余。这离不开她在面对失败时愈挫愈勇的斗志,她还说,作为职业指导师,成功的秘决是“沟通”和“共情”。
很多长期失业的人,容易情绪低落,甚至有的患轻度抑郁。在帮扶求职者过程中,李弘擅长通过沟通引导求职者摆正心态,发掘求职者优势。
一次,一名38岁的下岗工人找到李弘寻求帮助,陪同他前来的老父亲,当着李弘的面把儿子数落了一通。望着神情低落的求职对象,李弘亲切地鼓励他,梳理出他的优点。在李弘帮助下,这名下岗工人鼓起勇气,进行了两次面试,终于被一家通讯公司录取。
李弘在高校和社区开展职业指导讲座。
求职观念日新月异,“智慧指导”与时俱进
如今,毕业大学生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李弘观察到,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时,与父母在观念上有矛盾。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一份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父母往往觉得子女应该立即找个工作,一直待业可能社会沟通都会有问题。”李弘透露,这些青年人得到的社会支持也不太够,这就需要专业的公共就业指导服务帮他们分析问题、正确定位,并朝着自己的目标靠拢。
李弘透露了对于这类求职者的指导秘诀,其中重要的一步是“能力的迁移”。
如果求职者目标较高,她会将相应所需的能力“拆解”,再去定位一些较低的职位,让求职者可在一个合适的位置,逐渐朝着目标成长。
李弘说:“小目标的达成让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无论他未来的职业选择如何,这些积累能让他更加具备进入职场的竞争力,为实现大目标做充足的准备。”
对于那些在职场上面临转型和经历考研失利的人,李弘同样用“能力的迁移”带他们走出困境。
曾经,一名国企质检员小郭辞职考研失利,自信心受挫,再就业也屡屡碰壁。
李弘发现,小郭已产生退缩心理,并且对自身认知不足、目标定位模糊。她和小郭复盘裸辞考研经历,帮小郭清晰目标定位并认知自己的优势,推荐小郭到数据分析岗位上参加面试,并给予小郭求职指导。
之后,小郭同时收到两个offer。最终选择自己应聘的一家新能源公司的市场分析助理岗位,成功就业。
通过“上海人社”APP可以进行职业指导线上个人预约。
疫情之下,发挥稳就业带头作用
今年疫情的突发,对就业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李弘表示,很多咨询者的问题不在于能力和经验,而在于求职路径的问题,缺乏求职本身的技巧,缺乏职业转换的技巧。针对这类人群,李弘首先消除他们的焦虑感,然后根据其原先的岗位技能进行“合理迁移”,帮助他们在新公司甚至跨行业实现就业。
除了一对一指导,在市、区就业促进中心组织制定的职业指导课程开发工作中,李弘积极参与开发关于职业选择、职业定位、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指导课程,每年在高校和社区进行职业指导讲座20余场,帮助更多应届毕业生对接职场。今年疫情期间,李弘还录制了关于疫情下和后疫情时期就业市场形势和供需的变化以及就业能力提升的课程。
另一方面,她把工作中积累的企业名录精心分类整理,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数据系统,与区内300多家企业共同搭建了用工岗位需求的联络沟通平台,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做到精准推荐。
“职业指导师在我看来就是一名赋能者,就像一颗小太阳一样,当别人处于人生低谷时,要能够赋予别人积极的能量。”这是李弘的心声。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