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类“共享”充电宝可能含木马病毒,警惕现实版“毒苹果”!
“我和我的手机,一刻也不能分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吃饭看剧、网上社交,很多人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甚至手机已经超越厕纸,成为上厕所时的必备之物。
2019年4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了《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其中显示:95后青年及青少年群体,作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长达8.33小时,95前用户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也达到了6.77小时。
在手机与人们联系如此密切的当下,手机没电简直成为现代人的主要焦虑来源之一。
▲图源微博网友评论截图。
当你身处室外,系统显示“手机电量只剩5%”、“电量耗尽,手机将在30秒后关闭”的提醒时,这时候,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可谓是在千钧一发之际的救命稻草和续命良药。
但殊不知,有些共享充电宝可能是不法分子递给你的“毒苹果”。
据了解,12月6日,公安部发布了一则重要提醒:你常使用的共享充电宝可能被植入木马程序,一旦插入手机,可能就会盗取你的个人信息,导致手机里的通讯录、文本信息甚至照片、视频等隐私泄露。
一般来说,在正常充电情况下,手机是不需要特殊的认证的,比如Android的USB调试和 iPhone的信任,但一些来历不明的移动电源在连接时,会申请获取相应权限,消费者一旦同意后,那么个人隐私信息就可能流入他人之手。
警方提示,商场里的可租赁移动电源、火车站里叫卖的满电充电宝、扫码免费送的充电宝这三类共享充电宝,很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
这些出现在人流密集处的共享充电宝,打着免费试用或免费赠送的幌子,看似是解决消费者手机没电的燃眉之急,实际上是不法分子套取隐私信息的非法交易手段,这类以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为赚钱渠道的行为,理应被社会各界所警惕。
手机承载了用户诸多私密信息,近期频频爆出的个人信息在大数据下裸奔的案例,也警示着公众。就此来看,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也关乎公众对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已经出台了相关规范进行整治。近日,工信部针对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组织发布18项团体标准,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工作,致力于保护个人信息。
说到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除了需要用户自身树立起电信安全意识,根本上还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尤其对于新兴行业而言,更需要完善相关行业规则,从行业结构上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责任编辑:杜鑫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