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他发明的“树洞机器人”救回命千条

原标题:他发明的“树洞机器人”救回命千条

 10月27日,AI树洞机器人将自杀信息传给黄智生,救援群当即展开救援。

记者杨佳峰摄

黄智生(左)向武科大师生讲述他的树洞救援。记者刘斌摄

南斯拉夫民间童话《皇帝长了驴耳朵》,说有一个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每年都会有理发师来给他理发。每个给他理发的人看到他的驴耳朵都会忍不住告诉别人,被国王恼怒地杀掉。有一个理发师不想被杀掉,就努力地保守秘密,但心里十分痛苦。实在憋不住了,他跑到山上对着一棵大树的树洞说出了秘密。顿时觉得畅快,于是保住了性命。

现在,人们经常在社交媒体(如微博)倾吐自己的想法。一位抑郁症患者摆脱不了自杀念头,他的微博就成为倾吐心声的“树洞”。飞了上万公里,隔离了14天,10月23日,黄智生教授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来到武汉。《自杀的认知模型》《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线上到线下,他的讲座一场接一场,马不停蹄都为“树洞”。黄智生是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他将健康与人工智能进行关联研究,开发出AI树洞机器人监控自杀者,从树洞中发现自杀企图,并成立了700人的“树洞救援团”民间组织,展开救援。据该组织统计,2年间,黄智生和“树洞救援团”为高自杀风险人群中的10487人(次)伸出援手,阻止了3289人(次)自杀。

有人说他是救命教授,有人说他是不务正业。“研发的树洞机器人能力越来越强,我自己却感觉越来越无力。”坐在武科大的办公室,黄智生常常陷入焦虑,一边提高机器人搜寻能力期待发现更多自杀者,一边又无力展开更多救援。

她给一群“陌生人”写感谢信

“我是一名双相抑郁症患者,是树洞救援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从未有过的温暖……”去年11月20日,湖南湘潭女孩小希给黄智生及其树洞救援团队发来感谢信,信中她回忆了自己走出阴霾的经历。

 11月9日,小希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因为家庭不和谐,小希自小性格内向、敏感、自卑。13岁那年,母亲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去年5月,爷爷去世,小希进入崩溃的边缘。她攒下了医院开的药,购买了刀片,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努力挣扎这么久,才明白自杀是惟一的自救方式。认输吧,别反抗,就不会那么累了……”小希在一名南京自杀女生“走饭”的微博下,诉说着自己的绝望。一台AI树洞机器人“抓取”到了小希的动态,定性为自杀风险9级,即“自杀方式已经确定,自杀在近期可能发生”。

 AI树洞机器人将这一信息传给了黄智生。黄智生当即安排树洞救援人员介入。救援团的嘉仪老师和梁老师逐步取得小希的信任,进入了小希的内心世界。

梁老师是一名退休会计,嘉仪老师则是心理咨询师。7月31日,她们联手通过电话、微信、微博,将小希从死亡边上拉了回来,中止了她割腕自杀的计划。今年8月17日,小希怀着感激,带着她的故事走进了央视朗读者的朗读亭。

小希告诉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嘉仪老师和梁老师不断地像亲人一样陪伴着她。即便是半夜,她们也会回复她信息,陪她说话,听她倾诉,直到她情绪缓解。“她们将我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成了我黑暗生命里的一束光。”

用人工智能打开“树洞”秘密

小希是被机器人从“走饭”的微博下发现的。这个AI树洞机器人,发明人就是黄智生,荷兰自由大学终身教授。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微博名为“走饭”的南京女孩因抑郁症自杀身亡,这条33字微博成了很多人倾诉的“树洞”。

记者发现,“走饭”微博至今还在,已被转发11.1万次,留言超过153万条。很多人跑到微博下面留言,乃至跟死者对话,宣泄自己的情绪。

多年前,黄智生就发现在“走饭”这个“树洞”里藏着大量抑郁症人群。如果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在社交平台留下试图自杀的只言片语,形成“树洞”,便能够被发现。“在抑郁症患者里面,85%的人都有过自杀念头,有15%的人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

如何找到这些人,并帮助这些人?黄智生尝试开发了一款“AI树洞机器人”,它能巡视“藏”在社交媒体中的大型“树洞”,并自动筛选出有明显自杀倾向的人。

因为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有反爬虫技术,对信息进行保护,而研发树洞机器人必须用反爬虫技术,才能获取数据。黄智生与新浪微博等进行了沟通,希望展开合作,开放相关数据,却未能如愿。

黄智生决定自己干。2018年4月2日到7月25日,黄智生突破反爬虫技术障碍,完成分析关键词、构造知识图谱等技术,全球首款AI树洞机器人诞生了。

“小希是我们救起的‘树洞宝宝’,像这样的宝宝我们救起了上千人。”老家福建的黄智生,出言吐字依然是一口闽南普通话,他把从树洞中发现的抑郁症患者都称为“树洞宝宝”。

指挥志愿者与死神缠斗

“自杀风险5级:10月27日23点13分,王大毛:我适应了这个学校,却也有了想自杀的念头。我想回家,想换学校,却没有脸去说-----https://weibo.com/644XXXX595。”在与记者交流时,树洞机器人给黄智生发来一条救援信息,他当即分发给拥有134人的“树洞救援团读书群”,指定群成员与对方联系沟通,给与宽慰与关心。

“5级就是有强烈的自杀愿望,但是没有自杀的时间、地点、方式。”黄智生说,他们将自杀等级分为11个级别,从0级到10级逐步加重,5至6级是个分界线。5级以上,都纳入监控范围。

 AI树洞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电脑程序,点击按钮搜索,程序会自动通过算法识别“树洞”中准备轻生的人。监控通报会列举留言时间、留言内容、留言者微博主页链接等信息。

最初,黄智生将机器人设置为7级开始预警。随着救援团成员增多,预警门槛改设为5级。黄智生说,每晚10点,机器人将预警通报推送给他,然后组织救援。由于网络上“树洞”量很大,救援团目前只能监测其中的四五个大的树洞,无法覆盖全网。

让黄智生及其团队困扰的是,救人收获的不一定是感激,有时候甚至也有谩骂。

 2018年12月26日,一名武汉女孩在微博上留言,准备去武夷山跨年,元旦回汉就跳楼。黄智生获取信息后,当即成立8人救援小组,并联系到当事人及其母亲。

“是你们了解我女儿,还是我了解我女儿啊?”救援小组被其母一顿回怼,母亲认为女儿不会自杀,责怪救援小组泄露隐私,干扰女儿生活,“到处说我女儿患了抑郁症,将来还怎么找男朋友?!”

黄智生回忆,元旦当晚21点,女孩果然站上了高楼边,准备自杀。经救援小组报警,女孩获救。一周后,这个女孩再次进入“约死群”,救援小组再次将其解救。“至今,其母还是排斥树洞救援团。”

在黄智生看来,对于决然赴死这样一个反生物本能的做法,许多自杀者都有自己的逻辑。如何打破自杀者的逻辑链条,是救援成功的关键。黄智生着手研究自杀救援的规范流程,在一批专家志愿者帮助下,两年时间整理出第11个版本、106页的《网络自杀救援指南》,分发到每个救援小组志愿者,确保志愿者能快速上手,减少失误。

被讽“不务正业”的教授

在黄智生的努力下,从001号发展到013号,AI树洞机器人不断迭代,抓取数据的准确率提升到了82%。树洞救援团队也从几十人发展到700人,30多个救援群,会聚了社工、大学生、医生等志愿者。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请收下!”10月初,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谢丹给山东一名中学女生送了一杯奶茶,女生的姐姐慧慧2年前吞药自杀了。谢丹是当时参与救援的志愿者之一,救援失败后她去了一趟山东,探望了慧慧家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减轻慧慧的离去对其妹妹的影响。

作为心理咨询师,化名嘉仪老师的北京退休公务员李虹陪伴了4名树洞宝宝,其中两名是马来西亚籍。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身体透支。“完全是凭一腔热血,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有一位民警志愿者,没日没夜参与救援,被大伙儿戏称“救人上瘾”。

树洞救援志愿者的付出也让很多人感动,黄智生的堂姐便是其一。她一次性拿出90万元,打算捐给树洞救援团,希望能帮帮堂弟。黄智生只接受了40万元捐赠,放置在北京丰盛公益基金树洞项目名下,作为公益基金资助“树洞宝宝”。

黄智生说,目前有十多个树洞宝宝接受了基金的救助,主要是购买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每月每人800元。靠亲戚朋友的资助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关注。

“救援了上千人,最终离去的只有8人,已经相当成功了。”这给黄智生很大自信。

“作为科学家,职责是做好科研,把精力投入到社会救援是不务正业。”也有不少同事规劝黄智生,认为他应该多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少花些精力搞树洞救援。

“看到想要自杀的人,如果不去救,内心会很痛苦。”黄智生说,他的“不务正业”得到了他的上司——欧洲科学院院士、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弗兰克·凡·哈默伦教授的力撑,他宽慰黄智生:“让知识服务于社会,就是你的本职工作,不是不务正业。”

首席记者杨佳峰通讯员杨鲜

(应要求,文中小希、慧慧为化名)

蒙古捐赠羊入汉记 麻城市医疗保障局获麻城市抗疫表彰